人民币能否从美元霸权中突围?
2013-09-05
1944年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与黄金挂钩。1971年美元与脱钩,纸币美元霸权取代贵金属本位美元霸权,美国从商品输出转向货币输出渗透他国经济。1970-1985年美国对西欧进行第一次金融战争,西欧经济发展倒退5年。1986-2002年美国对日本的第二次金融战争,日本经济倒退15年。作者以前两个金融周期为基准,预言2015年美国将对中国开启的第三次金融战争,而在这场金融战争中,美元将会反弹趋弱,而人民币不败则胜。
作者的历史视角是“宏观的”,他将美元霸权的建立解读为美国一种长期的政治、经济、金融战略布局的产物,以15年为一个周期,前10年为美元大贬值,后5年为美元大升值,在这精心策划的一升一降中完成对他国财富的占有。作者对未来的预测是“相当大胆”的。他不同于其他学者认同强势美元的走向,预测美元走弱之势,而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形成美元、人民币、欧元的三足鼎立之势。
作者的解读和预测只是一种审视方法,读者意见尽可以相左。但从该书获取的美国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布局的视角,是难能可贵的。从书中,可以认识到为什么美国乐意从贸易顺差策略转向长期的贸易逆差?美国是不是“印钞票”就可以高枕无忧?为什么美国要重返东南亚?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的幕后推手到底是谁?希腊主权金融危机是不是高盛的阴谋?各国元首频现各种经济论坛与峰会的原因是什么?欧元的前世今生与面临的困境?“占领华尔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东南亚人民币为什么会升值,是否能够实现国际化?中国推行城镇化的理论根据到底是什么?中国经济还能保持高增长吗?未来几年内的全球金融版图会发生什么变化,全球财富会再分配吗?
该书结合数据与分析,详解了世界资本循环体系、货币战争、美联储、次贷危机、影子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冲风险、金融衍生品、华盛顿共识、泡沫固化、去杠杆化、美元回流、美国“浸水屋”、信用评级、欧猪五国、G2模式(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等的内涵及其运作,对于读者了解当今国际经济形式与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马克思说在《资本论》中说:“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资本的逐利本性是金融战争的原始驱动力,货币与资本的流向似乎是必然而不受控的,而其实在这之外,各个国家对本国货币政策与对外政策的制定,对该国乃至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美国为了维系霸主地位,势必要保证美元的霸权地位,那么,在不同阶段针对威胁美元霸权的核心国家或区域展开货币战争和金融战争成为美国政策的必然选择。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世界工厂之际,打压人民币,给人民币升值施压,阻碍人民币国际化,成为美元霸权维系之路的首要目标。美国的施压是多面向的,从鼓动日本与中国的摩擦、挑起南海问题、恶化朝核问题阻碍东北亚区域合作、到意图形成一个排斥中国的零关税自由贸易区,等等。要面对着来对诸国的地缘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挑战,中国如何才能实现突围?作者认为农村土地货币化将激活另外半个中国的财富,“城镇化的推进,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下一个社会财富大跳跃的10年,并将彻底改变中国的内外需求格局,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不再看外部脸色”;借鉴美国房地美与房利美这样政府支持的金融结构,组建中国“两房公司”,盘活银行资产流动性,催生中国金融业革命;人民币适度捆绑美元,逐步实现货币发行独立,摆脱美元束缚……人民币能够从美元霸权中突围,按照作者的预测,在2015年并可逐见分晓。
如本书的推荐序所言:“也许预测的结果本身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支撑作者这一预测背后的推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