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你不可不知的七句话
——育儿有道,把最好的方法给孩子
父母是唯一不需要考上岗资格证的职业,但作为父母,绝不是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了育儿的能力。读了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王芳的《最好的方法给孩子》,结合自己“上岗”三年多来的体会,总结以下七句话:
一、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
这是认识育儿的基本观点,孩子是父母的孩子,但绝不属于父母所有,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人,生而自由,拥有权利。孩子应当有权利进行自己的选择,父母只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孩子的选择来自天性,父母至少要做到尊重。孩子不是父母实现自己未完成梦想的工具,尽管大多数父母不愿承认,更有甚者假以爱之名,对孩子进行着赤裸裸地伤害。
(如果你同意以上观点,请一起学习下面介绍的方法)
二、育儿时间的分配有学问
作为要挣面包钱的父母,育儿时间一般分为三块:
一是休息时间,除去个人学习、放松的少部分(我基本很少),其他就要全身心地陪伴孩子,最好是关掉所有电子设备,保持开心,面带微笑。
时间是育儿取得成效的核心保证。
二是在路上的时间,城市生活,在路上、在车上的时间要充分利用,可以与孩子进行轻松的交流,进行知识问答,或是就地取材进行随机教育。
三是工作时间,我建议可以经常带孩子到父母工作的地方,让孩子理解父母工作辛苦的同时,见更多的人,扩大生活接触面。
三、聪明的父母慢半拍
对于孩子自己能够完成的盛饭、穿衣等不可越俎代庖,在别人与孩子交流时,不妨先让孩子把话说完。父母行动上慢半拍,可以给孩子选择、表达和自己动手的机会。
孩子天性好学,最初孩子有着旺盛的精力,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以干家务为例,越小的孩子积极性越高,这时父母不应包办,应当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体会劳动的快乐,在小小的成就感中学习进步。
强势的父母尤其要注意,有句话叫做,不会选择玩具的孩子将来同样不会选择对象,原因在于小时候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替他完成了所有选择。
四、好习惯从小养成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出美丽的图画。6岁后性格基本成型,改变太难!
教育学家程越说,教育应该是越来越轻松的过程,3岁之前用100%正确的力,6岁就用60%,6至9岁就用30%,9岁以后用10%就够了。很多时候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不着急,等他长大再要求不迟,结果错过了黄金良好习惯养成期,接下来就是越来越艰难的养育过程。
孩子成长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和习惯养成期,父母应当学习掌握,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好习惯养成的目标是:
3岁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6岁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活习惯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拖延时间、拿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犯错要及时道歉、不在公共场所喧哗,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专心听课、按时完成作业、会检查和纠正错误、养成读书习惯,等等。
五、暴妈毁三代
问题少年往上追述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而人类基因的预设让母亲对孩子影响力远远大于父亲。
暴妈往往让孩子成为自己宣泄情绪的承受者,孩子在小的时候不能反抗,只有压抑,郁郁寡欢,一旦到了有能力反抗的年龄,就会出现逆反甚至家庭暴力。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父母想要发火时,不妨先想想这句话。今天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孩子,明天孩子受到的伤害将会用同样的方式“报复”你!是的,是报复!
暴妈对孩子宣泄情绪的原因,是生活中遇见困难,没有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遇事也只会怨天尤人,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长大后表现在行动中就是不停的换工作、换对象,仿佛都是别人的错。
更可怕的是,这种情况会遗传,下一代因为学不到正确的方法而遗传,毁三代啊!三代!
六、在游戏中学习
动物世界里,小狮子们一起追逐、玩耍中学习捕猎技能的场景给我很大触动,学习本是快乐的事情!只要会做游戏!
比如练习专注力,可以玩找豆子的游戏,从混合在一起的红豆、绿豆、黑豆中把一种颜色的捡出来;练习认字,可以动员家庭成员一起开展查字典比赛;练习写作文,可以先练习写短句子,练习短句子可以做填字游戏,先填动词、形容词,再填完整的句子;练习背诗词,可以先找关键词,讲背景故事,然后举行家庭诗词大会,看谁背得快;学习地理,可以在家里挂地图,一起找地名,等等。
旅行则是一种更高级的游戏,旅行中可以让孩子参与计划、准备资料、支配资金、与陌生人交流、准备礼物清单,等等。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教于乐。
七、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是育儿的基本要求。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应当想到的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应当从哪些地方进行改进,然后做个计划,与孩子一同执行。如果觉得改变太难,就坚持把一件小事做21次。
这才是育儿过程的闭环反馈。
父母当牢记,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包含着父母的影子,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育儿不易,写到这里,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
育儿是为人父母的第二次成长!
加油吧,父母们!行动吧,父母们!
把最好的方法给孩子(思维导图)
-
碎片化时代读书的正确“姿势”
2016-09-02
碎片化时代读书的正确“姿势”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每天被大量的信息包围,总是害怕失去重要的信息,仿佛一会不刷微信就已经脱离了圈子和组织,一会不刷微博就不知道当下在流行什么话题。
同时,不停地刷刷刷之后,又觉得大把的时间被浪费,负疚感冒了出来,想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一时兴起买了一大堆书,回家以后又束之高阁,再次抱起手机,陷入死循环!
确实,相对于凿壁偷光的古人,相对于青灯古佛的僧人,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到处都是碎片化的干扰,那么,我们该怎么读书呢?日本作家斋藤孝的提出了《深阅读》的概念,讲述了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有效读书的正确“姿势”:
-
金融故事:那些教科书里不会告诉你的人和事
2016-05-25
金融故事:那些教科书里不会告诉你的人和事
每天上下班,我都要经过一个证券公司,眼看着那大屏幕绿了红,红了绿,眼看着围观的人群哭了笑,笑了哭,还有一堆的数据和表格,我曾经天真地觉得这就是金融了。
不是吗?教科书里就是这么说的啊?金融,是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哦,天哪!还是看看故事书吧,翻开《金融是本故事书》,里面有15个中国人自己的金融故事,会给你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