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究竟是什么思维
2016-08-04
随着互联网对传统生活的革命性颠覆,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喜欢挂着“互联网+”等词语,到处标榜着“互联网思维”。似乎这“互联网思维”是一剂猛药,能祛沉疴,回死生,具备上天入地,号令江湖的神效。
那么,究竟“互联网思维”是怎么样的思维呢?
在书中,作者之一项建标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让商业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观念。
他在书中认为,在商业活动中,消费者应当正名为“用户”,企业要一切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的体验,注重与用户之间真诚、友好的互动;产品要打动用户,要么是让用户体验“爽”的物理性能超群,要么就是产品承载的故事(文化)从情感上打动用户;产品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是用户之间的病毒式传播,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无定向性广告宣传;产品要重视粉丝的力量,有流量才有品牌;互联网时代,生存之道,唯快不破。
看完此书,才发觉书中并没有像其他学术工具书一样,开宗明义对“互联网思维”进行多样化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以及作者自己的感受与体会,间接地给出了一些观点与看法,倒让我沉思良久。
一、互联网思维的根本:包容。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声音与诉求,信息量如此之大,诉求如此之多,怎么破?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一物降一物。面对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我看来,互联网思维的根本是包容,包容了才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才会发现大家的痛点,才有机会颠覆创新。
乔帮主说了这样的话,足以概括互联网思维的根本: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对这个世界怀着一颗纯净的心,接纳一切,学习一切,取其精华吸收,取其有用加工。吸收转化之后,这提炼出来的信息便会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为己所用,或改良,或解决,从而成就自己。
二、互联网思维的具体表象:温情、参与、协同成长。
温情。
这是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而言的。就如作者提出的一样,传统商业模式上,虽然标榜着“客户是上帝”,但往往企业想的是“上帝的钱”,并没有真正关心“上帝”是否满意。如我们购买前在选车子时,销售人员往往围着你,或者时不时电话关心、推荐:“这个好,空间大,性能好,动力强,才XX万,过了今天就没有这么优惠了……”、“最近忙吗?新款到了,您有空过来看看啊,挺合适你的,预算当然超一点点,一分钱一分货呀……”多热情,他们一面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上帝”,一边想着让“上帝”多掏钱,快快掏钱购买。购买了以后,电话立马安静了……
而互联网思维中提出的“用户”,则强调了平等,关心与温情。“你觉得怎么样?用得顺手吗?”面对“用户”这样的词语时,我们想象到的画面通常都是:满脸期待地看着用户在尝试产品,然后小心翼翼地问TA“则么样?”
在这样的场景下,消费者有了发言权,而且万一他们不满意,我们肯定立马拿去修改、完善、提升,然后再拿回来满脸期待地等消费者使用后给予评价。相对于传统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似乎更加像人与人在交流、沟通,更加关注了消费者的体验与评价。想想淘宝上卖家回复买家的速度与频率,便是这个词语内涵的充分彰显。
参与。
就如上文提的一样,生产者满怀期待地等着消费者的评价,如果消费者评价不好,或者有功能要求提出,生产者便会继续完善产品与服务,直至消费者体验感觉良好,评价不俗。这是消费者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参与;
如果用户用了产品之后,发现用得特别顺,特别好用,便会自觉推荐给周围的亲戚朋友(我还清楚地记得,N年前,我的一位朋友推荐我使用微信时说的话“有一个工具,打电话发短信都不要钱,你快安装!”)这是用户在产品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有了用户,有了用户之间的相互推荐,有了庞大的流量——产品不就成了吗?!
当然,如果一个产品,使用的人越来越少,被用户抛弃——产品便要退出市场。这是用户在产品退出时的参与。
协同成长。
这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意见、建议,让产品日臻完善,从而实现产品变强,公司增值,用户得益的双赢。
三、互联网思维的运用。
回归“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本源。
商业活动的出发点与着力点都应当是消费者。关注消费者需要什么,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开发产品,完善产品,个性化产品、订制产品均成为常态;给用户超出期待的产品使用体验,用产品打动用户,让用户满意。通过产品让消费者更加舒心,如意,便是产品的成功,用户数量庞大便是产品的伟大之处。
网络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人们“在线”时间变成(从2.8小时/天变为16小时/天),注意力大量集中在网络上,因此,要重视互联网产品与网络营销。“互联网+”不是一个将传统企业搬到网络上的简单复制,而是全面的生产——销售——管理观念与渠道重塑,传统行为的全面颠覆,应当用与时俱进的思维看待、解释以及处理新世界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