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经济学,尤其是在中国
2009-11-12
一个社会的运行之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人类之想像。即便对其进行最大限度的简化,最终得出的理论模型依然是现在的数学工具所难以解决的。
经济学,其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乎数据,一种是关乎人。
前一种,您尽可以将社会经济模型的各个元素想像成一个变量,假如知道这些许许多多的变量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自然可以知道这些元素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
可是,这个任务是除了上帝,都无法完成的。经济学家们只能简化再简化,并且提出了许多假定,来让自己面前的问题变得简单一些。
因而,如此得出的结论永远都是粗略(rough)的,而不是怎么精确的。
另外一种视角,将经济学视为与人息息相关的一门学问。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的种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会有所不同,面对同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判断自然也不同。
前一种角度,是全局性的,那些人以为自己能窥见社会之经济运行的全景,乃至全球经济运行的全景,可在有限的未来里,我坚信这条道路是个死胡同。
另外一个角度,则是局域性的。不必去管全局如何,只要每个地方能从自身角度,作出具体条件下可能的最优化的选择,那么就够了。这也就是俗语里所谓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你可以将全球想像成一张蛛网,蛛网的每个节点就是代表一个地区,这个地球的最优化选择,有时就是意味着这个地区的最劣化选择。譬如矿产的购买方定然希望尽可能压低采购价,而矿产拥有者自然是希望能卖得最高价。可假如矿产拥有者将环境影响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那个单单卖得最高价的选择,对于矿产出售方与得益方是最佳选择,可对于矿产产区与当地百姓而言就是劣等选择。
不难想像,要让蛛网的每个节点都达到最佳选择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每个节点在妥协中可能达到的最佳选择。但从全局来看,这无疑便是整体的最佳选择。
全球化下最佳选择的范例,可以看美国将鸡爪之类出售给中国一事,鸡爪之物,老美不食,但中国人酷爱食之,且国内供给量满足不了需求,那么美国将鸡爪售给中国便是双赢之事。
再看中国出口美国钢材之事,中国需从国外采购铁矿石,且国内煤矿也不见得充足,并最重要的是生产技术也无傲人之处,这样情况下,从国外进入资源能源,再出口国外,给国内只留下了污染和环境破坏,相关产业大部分人员收入也不高,那么中国生产钢材的优势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