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算是对林老师这本大作的理论框架的一个学习和反馈,供读者们参考。
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1 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Kuznets,1966)
1.1 最优产业结构:能够让该经济在国内、国际市场实现最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竞争优势:一国政府帮助其产业和企业持续地以较低价格向国际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并获取利润的能力。(张二震,2004)
迈克尔 · 波特(1990)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符合以下四个条件,这个国家将在全球经济中获得竞争优势:(1)这些产业生产中,密集地使用该国丰富的、相对便宜的要素;(2)其产品拥有广大的国内市场;(3)每个产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4)每个产业的国内市场是竞争的市场。进一步地,可将以上4点归结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条件:比较优势与国内市场的大小。
即,若一个产业符合该国的比较优势,该产业的产品就可以以全球为市场。
1.2 最优产业结构由该经济的比较优势决定,后者又是由经济的禀赋结构决定。
要实现产业升级,首先应改变其要素禀赋结构。随着资本的积累,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不断演进,从而推动其产业结构偏离由此前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企业就需要升级其产业和技术。
如果经济服从比较优势,那么它的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将实现最强的竞争能力。因此,这个产业将占有更大的国内、国际市场份额,获取最多的潜在经济剩余(表现为工资和利润)。如果把这些经济剩余重新投资的话,其资本回报也将最大。此时,我们称该产业是具有 “自生能力” 的。
自生能力(林毅夫,2002),一个开放、自由和竞争市场中企业的预期利润率。如果一个企业能够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不需要外部的补贴和保护),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
2 市场:如何确保经济能够按照与比较优势一致的方式增长?
2.1 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是投入要素相对价格的函数。
企业家的行为具有自发性,他们关心的是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他们关注的是市场的价格信号。这就需要市场上要素的相对价格能够充分地反映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而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充分竞争是使价格信号充分反映要素禀赋结构中各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唯一途径。
2.2 所以这一命题成立的前提是,存在一个能够反映禀赋结构中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相对价格体系——竞争性市场。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中,这样的条件往往不能满足,因此政府在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有必要采取措施完善市场制度,创造并维护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有效竞争。
3 政府的作用: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
3.1 对信息的收集和传播。
尤其是让企业知道哪些产业是与由经济禀赋结构决定的潜在比较优势相一致的。在发展中国家,产业、产品和技术升级存在路径依赖(D. 诺斯,1958),政府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就需要掌握下一阶段的信息。信息有公共产品特性,政府要了解新的市场规模和供给情况,以免造成过度投资和利润下降。
3.2 协调相关产业的投资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1)配套的互补性投资,如原材料、零部件等。通过孵化或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催化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克服社会资本的短缺和其他无形约束;
(2)政府要协调解决企业没法内部化的外部性问题(如金融结构、劳动力教育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来促进生产和市场交易,使得经济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就是解决“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改善的协调工作;
(3)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避免市场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缺陷。
3.3 对工业化和结构转变过程中带有外部性的活动予以补偿。
对政府来说,政府制定出的一些产业政策,不能保证这些政策是一定正确的。对企业家来说,产业升级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过程。因而无论先驱企业的“试对”与“试错”,都会为后来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先行者的这种投资的社会价值通常远远大于私人价值。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提供一定的补贴来鼓励一些企业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综上,林毅夫教授总结的新结构经济学的三大支柱是:(1)一国比较优势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演化;(2)在发展的任一阶段都把市场作为最优的资源配置机制;(3)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因势利导作用。
也可以这样理解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经济增长也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而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要建立在给定时点上特定要素禀赋结构的基础之上。在没有市场扭曲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将会给出必要的信号,引导企业根据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重新配置资源以实现产业升级。但是由于市场扭曲,国家应该介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纠正这种扭曲,使企业得以实现符合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产业升级。(余永定,2013)
此外,韦森教授将这一理论框架概括为:一国“资源禀赋(endowments)—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企业自生能力(viability)—比较优势战略(strategy)—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的理论框架(韦森,2013)。
4 补充: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 (GIFF,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4.1 理论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
4.2 实践依据:产业政策实践的成败(韩国 & 苏联)
4.3 具体内容
(1)“两步”
第一步,确定一国可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产业;
第二步,消除那些可能阻止这些产业兴起的约束,并创造条件使这些产业符合该国实际的动态比较优势。
(2)“六法”
第一,发展中国家政府可以确定一份贸易商品和服务的清单。并使之满足以下条件:在具有与本国相似的要素禀赋结构,且人均收入高于本国约100%的高速增长国家中,这些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已超过20年。
第二,在该清单的产业中间,政府可以优先考虑那些国内私人企业已自发进入的产业,并采取措施来消除这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约束和阻止其他私人企业进入该产业的约束。
第三,清单上有些产业可能是全新的,国内根本就没有企业进入那个产业。此时政府的任务就是改善各种基础设施与基础条件,招商引资;或孵化和培育国内私人企业进入。
第四,除了清单上的产业外,有一些新产业因为技术创新而出现。政府还应密切关注本国发现这个机会、已经进入并表现出获利能力的私人企业,为他们提供帮助(克服瓶颈约束、降低交易成本)。
第五,在基础设施落后、商业环境欠佳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可投资于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更易于实现,类似于“试点”和“试验”。还可以鼓励产业集聚),以吸引外商投资于本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第六,政府也可以在第一步确定的产业清单中的国内先驱企业或国外投资者提供激励,以补偿他们的投资所创造的非竞争性公共知识。(给先行者的补偿)
与原来进口替代(或赶超战略)下所提供的补偿并不一样。前者针对外部性问题,后者是为了克服企业不具备自生能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