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演变:送礼
2016-12-05
卡比尔·塞加尔,摩根大通的副总裁,所撰写的《货币简史》从许多角度清楚地去分析了货币。因此,这本书不光是一本历史经济书,它也是一本生物,心里,哲学 ,文化,宗教,透彻的分析了“货币为何物?”这个问题。
货币本质上来讲就是拥有者之间的契约。只有当他们出于不同原因去认定了一种东西,这个东西才有价值。
从生物学的角度,此书讲述了货币从生物交换的演变,例如花与蜜蜂之中的共生关系,花为蜜蜂提供了花蜜,而蜜蜂为花传播花粉去回报花。交易是最早的货币,但货币不只限于交易,去请人吃饭,帮人,都是货币的一种。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物物交换已不能满足人类对物品的需求,老张可能想要用他家的辣椒去换老李家的纺织品,但老李不吃辣,这种问题促使了一般等价形式的货币。这些货币可能作为其他物品没什么用,例如海贝,石头,羽毛等。 然后人们为了控制货币的流通,就产生了一个国家统一的货币。虽说发展货币的本意是好,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安全,更便捷的交易方式,但是人们对于金钱的看法与使用是难改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货币,卡比尔分析了人们对于货币的不同理解。十美元不一定价值十美元,一个人在十美元去送给朋友礼物时,这十美元的价值是高于十美元的,但若是那这份钱去还债,那么这钱在一个人心中的价值必定是小于十美元的。人类大脑对于不同种的货币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一个人在使用信用卡或微信支付买东西时会觉得比用现金轻松。实际上,当货币在进化时,人类对于货币的使用却没有改变多少。虽然说统一货币使得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变得简单,但在与熟人打交道时,现代金钱却没有多少用。大多数时候,人们会去送礼从而回馈人情,而不是送钱。可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金钱更容易被使用与接收,但是送礼的习俗是难以改变的。固然,礼物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但是它也是一种货币的模式,一种从人类文明前期就存在并普及的模式。
孔子曾说过:“性相近,习相远”。全世界的人们都有送礼的习俗,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必定会造成一个人 “习” 的南辕北辙。
18世纪印第安土著人所进行的赠礼节显示了印第安人的礼物经济,一种没有被西方资本主义所影响的经济形势。
在西方,送礼时注重的是礼品的纪念价值,并且礼物大多是时候都是主人当场打开,从而表示感谢。或许一句中国古话能形象的形容西方送礼,那就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然而,在中国,现代送礼反倒有些变了味。虽然说一些事情在国外也会发生,但是送礼在大多数时候变成的变相塞钱的一种方法。我母亲朋友为了让她孩子的老师重视他,又是请他们吃饭,又是花了很多心思与钱去挑选并购买礼物。前几年,给医生送礼塞钱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熟人之间,送礼送得不够档次或价值也可能会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差。例如在我曾经的学校中,操办生日派对已俨然变成一种交易。虽说生日孩子会基于友情邀请几个要好的朋友,但是有时他/她也会多邀请几个还凑合的。生日孩子会期望这些人送与派对规模与开销相对应的礼品,若是没到他的预期,可能下一年生日他就不会把他再邀请过来了。当然,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固然有好的送礼习俗,例如注重礼物的实用性,但是现代中国社会对于送礼扭曲的理解是母庸置疑的。
从最初的商品货币,礼物和人情,到自然物品(贝壳),铸币,金本币,纸币,乃至数字货币,货币无疑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化。货币的价值从稀缺程度,到其蕴含的金属价值,演变到了一个基于所有人认同的契约。
人类在塑造货币,而货币也在持续塑造着我们。
以上是本人对货币的拙见,仅为引玉之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