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各大企业对职场技能的要求日益增高和大众对沟通技巧的重新认识和重视,市面上传授职场技能和沟通技巧的书多如过江之鲫。近年来,一方面是作为刚入职场急需指导的菜鸟,一方面是天生就笨口拙舌,因此有意识的多看了一些这两个方面的书。欧美国家作者写的这类书,偏重于理论介绍,如《沟通圣经》,经常会穿插很多科学研究案例和研究过程,对普通读者来说有时难免过于晦涩容易入眠。而日本作者写的这类书,一般都偏重于实例介绍,接受度很高,这本书亦是如此。在我看来,这本书有三个与众不同的可贵之处。
首先,这本书所列举的例子非常具体,具体到拿来你就能用,换个帽子就能在生活中用上。而且不同情况的分类非常全面,几乎囊括了所有你会遇到的问题。全书共七章,分别是“附和”、“询问”、“夸奖”、“委托”、“鼓励”、“传达”和“批评”。在各个章节里,作者又继续分类列举实例讲解,具体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在谈委托时,作者谈到对不同类型
下属用不同委托方式。每个人激发干劲的要点不一样,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针对不同人要采取不同的措辞。因此作者根据人在什么时候才有工作的干劲,将下属分为了“追求职业生涯升级”、“追求回避风险”、“追求挑战”和“追求自由”四类,一一列举特有的措辞。比方说追求自由的下属不喜欢被人指挥,干劲会随自己所拥有的裁量权的大小而变。即使委托相同的工作,也要注意措辞有所不同:与其说”这方面你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去做,但这里和这里必须按要求去做”,不如说“在遵守这两个要点的基础上,制作企划时可以任你自由发挥”,这样更能激发干劲。
作者在每个分类情况中都列举了详细的例子以及错误说法和示范说法,还通过对话进行场景重现让读者能体会到不同措辞的不同效果。这本书在这方面有点类似“傻瓜相机”,真的是拿来就能用,非常实用方便。
其次,这本书传授的很多沟通技巧可以举一反三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不仅局限在带团队对待下属方面。在批评方面有一个实用小技巧,作者取名为“三明治法”,即批评前后夹以夸奖的方法。批评的最大意义是激发干劲促使下属改善行动,相反如果只是一味批评,下属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降低积极性。老话说“打一棒子给颗枣”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不能光批评。比起夸奖之后以批评结尾,在批评后以“我很期待”之类的夸奖结尾更能提高下属积极性,这种三明治法可谓玲珑心思,既点出不足又巧妙拉动积极性。这种方法在生活中不也能用上吗,小孩不听话,先肯定做得好的再提出存在问题最后表明对孩子的期待和信心,效果一定比骂骂咧咧一顿批评好吧!
最后,这本书的观念非常独树一帜耐人寻味,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基础和根本。对着书里把对情况具体而详实的分析,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是多此一举。上司本来就是高高在上发号司令的嘛,在职业丛林中大家早已习惯端人碗受人管,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骂你就听着,怎么会有领导还要注意这么多讲究。而在作者看来,上司和下属的关系是平等的,并无高低之分,只是职能不同而已。一般来说,作为上司,本来就会比下属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惊艳,而且促进下属成长也是上司的工作之一。若只是一味以自身为标准否定下属,就是对自身工作的放弃。上司应该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注重培养员工个人发展,实现更好业绩。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才是更健康更科学的观念,尽管目前在国内大环境的现实中,这样的上司很难遇见。但如果我们都能秉持这样的观点,有朝一日,如果我们这些小兵小将也走上领导岗位变成上司,是不是我们就能创造更加健康的职场环境,带好团队呢!
随手贴上画的“思维导图”和写的笔记
-
实用又独特的职场心得
2015-09-15
在前言中,作者说这本书主要是为“公司新鲜人”和刚入职场2—3年的初级员工写的,我正好就是工作两年多的职场菜鸟,当我看完这本书真希望自己能在走上职场之初就读过,不过想想很多感受真是不亲身体验过走过弯路就不能体会到其正确性,便也释然了。
这本书的作者小山升从1989年就任武藏野公司的CEO至今,因此他看问题的角度就是领导者的角度,就是你我职场上的老总看问题的角度,这和市面上很多职场鸡汤书有很大不同。比如在第1章中,作者就鼓励读者要正视自己的新人身份,认识到离为公司带来利润还差几年,要勇于“轻率而为”,积极行动积极犯错,犯错多是行动力的证明。许多职场新人很谨慎,害怕犯错误,还伴有很多类似“我这次没做好,领导就不会再信任我了吧,下次再有任务就交给别人了吧”、“如果这个没做好,会不会直接波及到最后数据,直接影响公司业绩”的考虑。当年的我就是这样,因为害怕做错事失去上司的信任,做事总是畏畏缩缩,也不敢选择有挑战难度的业务,就在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中平平淡淡庸庸碌碌的度过了第一年。虽然我并没有犯错,却也几乎没有学到什么更不提拿出像样的业绩,没有进步和业绩自然也没有得到上司的赏识。而同期有个男生,做事风风火火,什么任务都敢接,刚开始因为不能很好完成那些有挑战的任务,耽误了整个项目的进度,他也曾好几次被领导当着全办公室的面骂的狗血淋头,当时我还傻乎乎的庆幸自己谨慎没有去接那些任务。后来随着对业务的慢慢熟悉和不断学习中提高能力,批评变成了表扬,他也慢慢变成青年骨干成为领导眼前的“红人”了。作者在书里鼓励读者不要害怕犯错误,你的上司当然清楚你的水平,他对你下达了“接待客户”的命令,就等于做出了“你在客户面前犯错也没关系”的指示。也不需要担心会给上司添麻烦,因为这本来就是上司必须担起责任来解决的问题。不愿意给犯错的下属擦屁股,就等于放弃了他的本职工作。新人搞砸事情也是每年的固定节目,犯错反而是发挥行动力的证明,这种行动力正是上司对你最大的期待。我也是看完这一章才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担忧和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害怕犯错而放弃了行动,这就好像因噎废食。作者还提出“你要立即行动,与同期同事拉开距离”,和我同期的那个男生正是因为不怕犯错敢于行动,才一年就和我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进入社会后,很多在学校里一直表现比男生优秀的女生反而没有男生进步那么快,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这部分女生过于谨慎反而不能放心大胆立即行动而被耽误了。如果不是自己曾经经历了这样的职场现象,我也不会对作者提倡的这种“轻率而为、立即行动”有这么大的感触。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传授了一些非常细节的小经验小窍门,就像是家里大你几岁的哥哥姐姐特别推心置腹叮嘱你的一些要注意的地方,乍看上去没什么,但确确实实是你会碰到的问题,也确实非常实用,你直接跟着建议走就能迅速上手。有一个小节作者讲的是要尽可能与优秀的人在一起,除了举出实际例子验证以外,还非常贴心的给出了两个小建议:你来邀约主动接近优秀的人和把酒言欢拉近距离。对于这两个建议,作者不仅解释了这么做的缘由,更是非常详细的告诉了你如何实施这两个建议,详细到实施建议需要组织的语言都给列举出来了。真的是手把手教的感觉,而这正是新手需要的。谈到选择租房地点时,小山升讲了一个小诀窍:“尽量选在公司附近。”这个也是很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应届毕业生要面对的问题,有些年轻人会从经济角度考虑宁愿租住偏远一点的房子花很多时间在通勤上以节省一些房租。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要重视通勤时间的差距,腾出的时间能更早到单位,一天的工作能准备得更细致,还能早早回家解放疲惫的身心。我要举双手赞成作者的这个观点,考虑到很多刚毕业大学生的经济状况也许并不乐观,但在经济许可范围内,尽可能住的离单位近一些是很占便宜的。相比住的远,你不仅能休息的更好,而且更容易有一个好的整体状态,而不是在公交地铁上挤的精疲力尽,好不容易到单位却只剩下满满的疲惫和困意。晚上下班回家,你的业余时间也会多出很多,别看每天这短短的几十分钟一个小时,一年就要多出300多个小时呢。
正如作者在书中最后说的“请反复阅读这本书”,对于职场新人们,我觉得这本书的确值得反复阅读,很多经验之谈都是站在领导者的角度用更长远的目光考虑的,值得我们思考、实践。正本书作者都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不会像有些职场鸡汤文那么说教和令人厌烦,反之很容易讲到心里,让你想立即行动起来。
-
这就是一篇读后感
2016-01-14
案例,是指“某个特定的历史个体或集团中发生的事态”,是用真实来讲述真实。《深度案例思考法》通过介绍获得最优秀论文奖的论文研究成果,分析其中的案例研究方法和思维过程,旨在让读者了解和体会案例研究的魅力,获得新的启示提高洞察力。
“最优秀论文奖”可以说是管理学届的奥斯卡奖,是由管理学届最具权威的学会美国管理学会(AOM)千里挑一选出来的最优秀论文。本书的二到七章,每章作者都讨论了一个最优秀论文奖的案例研究。首先是通过引言,列举一个常见或比较好理解的例子类比后面的案例,并点出此章打算讨论的研究方法或者主题。接着就是介绍最优秀论文奖的获奖论文,这个部分作者讲的非常详细,通俗易懂。然后是“居于最高层次的学术研究范式”,不同的章节这部分有穿插讲解不同的案例研究方法,也有分析前面的论文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亮点和贡献,类似于点评。最后一个部分是“关于案例研究的一点建议”,顾名思义,这部分作者主要是就前面案例的相关研究方法提出个人建议。
引言部分举出的例子都很妙,细细体味就能感觉出这些例子和后文案例研究中的案例的相似之处。以第六章为例,引言讨论的是男女间的爱情,男人和女人为什么会互相吸引,互相错过?科学研究表明,男女双方产生爱情时,大脑活跃的位置不同,导致了男人用眼睛谈恋爱,女人按照生活能力选择伴侣。因此,虽然都是产生爱情,但是男人和女人的判断标准相去甚远,即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立场的双方标准完全不同,行为模式也会不同。后文的最优秀论文奖论文讨论的案例是风险企业收购过程中卖方和买方,基于各自的不同立场,在信任方面有不同见解,因此采取不同行为模式。而这章要介绍的研究方法就是“以不同立场的观念为着眼点,在追踪过程的同时揭开不可思议事件的产生机制”。引言的例子和后文的案例有种类比的异曲同工的感觉,很贴合。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管理学专业的同学做课外读物或者相关领域的职场人士做延伸阅读。虽然读起来并不轻松,阅读速度也不会很快,但真的介绍了一些很有用的案例研究方法。所选论文也很经典,思维过程让人默默赞叹“还能这样啊”!比方说家里人生病,感冒发烧时想喝瓶功能性饮料,又或者某人在喝完酒后想来瓶功能性饮料,这些若是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观察到了,我们会联想到什么?三得利公司的研究团队就是从这类案例中得到启发,发现了“净化体内物质”这一隐性需求,开发了均衡体内营养的功能性饮料。可见对职场人士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打破通说和业界常识的特殊案例。
-
亲力亲为创造快乐生活
2015-12-12
之前读过蔡女士的《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很是喜欢,在书里她倡导的美好生活是“自律的作息,有节奏的生活、健康的食物、规律的运动、艺术爱好、舒心工作”,要有生活的能力,懂得美、理解爱。蔡颖卿,台湾著名畅销书作家、生活美学家,生平最大的志愿是为家人经营出讲究而不奢侈,精致而不浪费的生活;二十余年来以此为目标努力不懈,写过如《厨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亲——Bubu的安家之歌》等书来推荐这种实作的生活哲学,分享二十余年教养与陪伴的经验,也记录如何在工作中乐为母亲的心得。
在《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中,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一个相关的食谱,都是文章中提到过的美食,这种方式很有创意。食谱也很有趣,很多从未听说过的做法,比如把熟蚵装在喝伏特加的小杯中,看起来像鸡尾酒会常用的装食物或甜酒饮料的小杯一样,一口一杯,听上去就很别致。
书中,作者讲了很多她童年的饮食记忆,这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人一起吃晚饭的情景。那时菜快烹饪好时,妈妈就会大喊饭好了来吃饭,尽管炉子还没熄火呢。大家都放下手中的事从房间出来,拿碗、摆放筷子,抬吃饭的桌子,一派热气朝天的景象。饭桌上,大家也许讲生活趣事也许汇总要添补的生活用品,总之想起来总是热热闹闹的。妈妈还会给我们夹菜,让我们不要挑食,原来的饭桌上真是有温情、爱意涌动。而现在,吃饭的时间越来越短,相较原来在家吃一餐饭要四十分钟左右,现在最多也就二十分钟,都是匆匆吃过就去忙别的,更别提细细品味了。一方面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一方面也是因为麻木早已把吃饭当成一种例行公事。其实吃饭也是把爱转化为具体的生活记忆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回忆起从前的食物从前的家庭聚餐都充满幸福,现在却没太大感受。
说起厨房,我最苦恼的就是洗碗了,这也是很多人最头疼的一项厨房工作了。但在蔡女士眼里,洗碗是一种可以学习的快乐。把一堆脏乱的碗盘清洗干净,会让人有一种“天地还很宽”的感觉。她说“我喜欢洗碗与所有的家事。亲手照顾的生活,有一种平实稳固的味道,经得起细细咀嚼、值得我用心领会。”我想就是这种无论对洗碗还是繁杂的食材准备工作都欣然接受,平静幸福的慢慢着手细致完成的态度,吸引了读者,打动了读者。这不仅是一种对家事的态度,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快乐,整本书都透露出浓浓的快乐气息。作者倡导的亲力亲为创造快乐生活的理念贯穿了整本书,无论是烹饪的乐趣还是永远葆有期待下一餐的美好心情,都在向读者传递这种理念。非常喜欢这本书!
-
从金融的角度,看历史讲故事
2016-05-02
在大多数人印象里,金融就是货币、股票、债券那一套,是数据是图标,是银行家是投资商需要考虑的高深问题。实际上,金融学遍布在我们生活中,和国家的经济环境、社会背景、政治基础息息相关,甚至一个百年老字号的餐馆、一个排队购买的商品背后都有着不同寻常的金融故事。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曾说过:“实际从更广意义来说,所有涉及跨越时间、跨越空间价值配置的交易,或者人际间的利益交换都是金融。”尤其是中国,从来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更大。《金融是本故事书》就用15个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经典金融故事(史实),阐述了中国金融业从古至今是如何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相互影响,那些名震古今的金融巨头又是如何“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眼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火热播映,晋商中杰出代表祁县乔家的故事也被大众所熟知。剧中多个故事都体现了乔家“诚信经营,不弄虚作假”的经商原则,乔家包头复盛公旗下有家通顺油坊的伙计以次充好将油品调包,非专业的顾客几乎分辨不出来。但乔致庸知道后,令掌柜贴告示,通告全城这批油品质量不过关顾客可以来退换,并承诺今后诚信经营,这一举动不仅没有使乔家生意受损反而更加红火。
-
一本很好的大数据科普书
2015-12-05
如果选年度十大热词,我想“大数据”一定会入选。如今你打开新闻客户端、朋友圈,常常能见到“大数据”这几个字,究竟什么是大数据呢?诚然我不是专业人士,无法准确的定义大数据,但看过好多篇和大数据有关的资讯和新闻,我想我是知道大数据的。大数据无非就是整合很多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或者研究,从中得出一些信息,并且大数据代表了一种趋势。
当我看了这本《大数据经济》,我就知道之前我想错了,不仅是理解的不太对,而且非常肤浅。这本书的作者是谢文,可以说他是中国互联网的开路人之一,曾任和讯网CEO,雅虎中国总裁,现在是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数朝元老,他对大数据的理解与前景的预测都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全书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可以说是打基础的一章。在开篇的这章里,作者详细解读了大数据的概念和特性,让读者了解到一切都可以用数据的形式表现,而数据就是一切。人类走向信息化社会的努力可以分为三个时代,计算机时代、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解决的是数据计算问题,互联网解决的是数据传输问题,大数据则是在此基础上直奔主题,用数据化的方式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问题。紧接着第二章中,作者介绍了在大数据时代各种行业的前景和改革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渗透了大数据时代的游戏规则。
讲完了大数据,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就开始谈在大数据时代该如何创新如何在变幻莫测的格局中生存,以及网络业在这个新时代如何发展。这两章读来比前面更有趣,因为都是伴随着活生生的事例一起娓娓道来的,而且谷歌、百度、搜索服务、电子商务等都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也是在这部分里,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其实我们的生活早已进入大数据的时代,只是我们普通人并没有那么敏感的认识到这一点而已。个人很喜欢作者对互联网的加法的解读,互联网的加法就是互联网传统产业的改造重组。没有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般的改造重组,互联网加什么都等于零,这也正是网络业公司的成功秘诀。
在最后一章,作者谈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特色。其实在前面的章节中,作者不止一次谈到或者表露出中国应该应该奋起,如果在大数据时代没有主动出击蹉跎了时光,那么十来年就会又与发达国家拉开整整一个时代的差距。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化服务高度发达,但在商业应用以外的领域却极度落后,在教育、医疗卫生、公益福利领域乃至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都完全没有与商用互联网相匹配的繁荣发展。这一章读来会与作者有很多共鸣,比如微博、电信业的腐败。特别是在谈到我国的宽带战略方面,宽带不宽、价格昂贵、网络监管、行政干预等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作者用了这么一个精彩的比喻:修路是为了多跑车,一边修路一边不让跑车岂不是笑话?
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科普书,不仅是解析了大数据的概念特性游戏规则,也让我们看到了专业人士看待这些问题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