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口水书队伍里的精品
2010-04-16
我去图书馆找东野圭无的《白夜行》,找来找去竟然在日本文学区域找到了这本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类的图书。他老人家被分派到文学类完全是一个误会。
我当时拿在手里翻了一下,名字起的很奇怪,文章开头像是小说,结尾是类似《谁拿走了我的奶酪》那种的商业说教。但是书封很猛,什么亚马逊排名第二的。我当时就想,这一定是一本精心包装了的“口水书”。当今很流行的说教系列,硬是找一些童话故事或者小预言,把管理或者成功等大道理塞进去。本来不想拿的,但是图书馆的数目整理的照实混乱,根本找不到《白夜行》,就只好拿了《餐巾纸上的……》。
路上,我没事情就翻了翻,哎呀,还真是欲罢不能了,一连几小时把他读完了。作者不愧阅人无数,这本书像是一本成长指南,把创业路上要遇到的危机和挑战,都先讲了出来。也许,他并不能只给你成功的道路,但是却在你没有遇见危机的时候给你指引,这样一旦遇到他所说的情况,起码可以不用慌张,冷静下来,理性分析和解决。
其实这本书的管理方式非常符合我的理念,一个公司创建要经历好几个阶段,从家业到企业也是很多公司不能逾越的鸿沟。
公司的管理方式到底是恶魔的比较好,还是菩萨的比较好,并不重要,因为管理本身就没有一定之规。管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就表明他不是简单的让莫个人去统治和压迫另一群人。好的管理者是带领着,他能够让团队里所有的人物尽其用,能促使他们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人。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气氛。最重要的是,能让这样一个积极的队伍长期持续下去。公司的企业文化从发泄缘起为起点,用母爱感动员工,促成大家的信任感、安全感和凝结力的形成,然后发挥父权的威严制定规则和目标,最后团队才能建立起有体系的规章制度和自觉遵循的规范。这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
可惜我经历过一个小公司,公司创业之初,老板就找了一个国企工作一辈子的老爷子来制定公司的员工手册和赏罚制度,这就算了。因为员工还都没有发挥积极性,公司的业务也还没有开展,生搬硬套的规范当然也没有人来执行。最郁闷的就是开会,本来开会就是为了提出新想法,安排布置各个部门配合,可惜开会用的也是国企的老法子,唱空调,拖时间,摆功劳。唱主角的就是老板和那个制定规则的老爷子,而正真有想法的青年员工和主管都只能跟着这个套路走,一点实际的问题也不能解决。时间久了,大家的心都凉了,有什么想法也不愿意说出啊来,每周开会都像是上刑,明明做了很多事情,却总也说不过哪些会编瞎话吹牛皮的老油条。
老板又太过于自我,很踯躅于自己“创业者”的身份,他认为员工就像螺丝钉,应该去适应公司,而不是公司适应他们。话也许没有错,可是一个员工很内向,做事情认真扎实,适合做内务不适合做销售,他却偏偏让他做销售;一个员工善于与人相处,技术也很优秀,乐意学习,他却让他坐办公室……等等例子,没有让有用的人自主的发挥出他们的光芒,不让适合的人干适合的事情,这点相当古怪。
如果老板能够看了这本书,理解管理的深意,他也许就应该和员工开场不公的重新建立相互信任,把他认为不适合达到目标的做法写出来,开局给员工,不要去套用其他公司的规范。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热情。这样在创业初期,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