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并不特别
2013-03-09
这本书很长。第一次知道毕淑敏写了这本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隔壁班同学在学校的小书店里面买了上下两本一套。知道我没事喜欢看看书,推荐给我。说是一上一下,他先看上我先看下,看完了再交换。
于是这本书终究没有读完。
在Kindle上断断续续地读。有时候看个两三页,有时候又整天窝在沙发里不动就赶着想看完。是的,的确有这么精彩。它的精彩,大多数来自于与读者之间的共鸣。
心理学类著作大多有一层神秘的外衣。人们是本着“读了这本书之后可以看穿别人、掩盖自己”为出发点来试水,又因为其理论、实践经验的尖深而让普通读者只能够在专业知识外面徘徊而不大有勇气推门而入。以至于看到周边很多人,在听到别人谈起“心理学”周边词汇的时候总是能够插上几句嘴,但是深入的话题一点都聊不出来。几乎是面子工程似的对话。
共鸣感来自于何?人类黑暗的通病。
说实话,还不能发现周边人完美的无可挑剔。有些人是在精神上高山仰止,但过于超脱的意识通过行为方式的外化却与众格格不入。有些人外表倜傥,内里深入交流又显得单薄。这只是最肤浅最常见的情况,然而人实在是一门尖端的学问,怪不得这些年逐日此类的电视剧也层出不穷,比如《Lie To Me》。
写到这儿,不禁想起有时候瞥见娱乐新闻里大家都重口称赞林志玲,高学历、高情商,而且外表几乎惊为天人。不仅爱慕她的男明星们都被其在合照时候主动放低身高的体贴行为而感叹,就连本该妒忌的女明星们也说她是好姐姐。我却总觉得,这些过于完美的现象实在是让人觉得背后发凉。或许林志玲作为一个明星,在镜头前面是无可挑剔的,但总归有其乏善可陈之处。相反,我更加喜欢看那些在记着采访时候睁大眼睛眼神笃定众口一致表扬她的其他明星,我就希望能从他们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里面看看究竟是谁在扮演好人的角色?
看心理学书籍最诱人的条件就是,读者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个参照物。从一个专业医师的小说中寻找自己的疾病。这样偷摸寻医的方式,可比去实体心理诊所或者去书店翻阅浩如烟海的专业书籍实惠亲切得多。即便被周遭人发现,也可以打个幌子说自己只是在看小说。
《女心理师》里面描述的问题,或许已经大多数涵盖了我能想到周遭能够接触到的社会主流“疾病”。婚外情、童年阴影、性别障碍……
而书籍写到最后,也告诉了在我本人看来非常受用的、看似“正确的废话”。
1、无论你趟过了多么坎坷的惨痛经历,困扰住自己的并不是别人的决定,如果自己不能放手,自己就是在扮演一场自我啮噬的情景剧。
2、苦痛是每个人都必须、一定会经历的。无人例外。所以会嘲笑困境中的你的那些人,其实自己可以选择性忽视。生命长久,对方绝大多数可能只是一个过客。
3、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不要拧着别人的小辫子不放,你有可能在下一秒显现出本性里的黑暗,别人也会在下一秒看见人生的真善美。
4、你怎么看别人、评价别人,其实更大程度上反射出来你是怎样一个心态的人。
5、不需要回避自己的疾病,也不需要夸大、掩饰、憎恶或者纵容自己的缺陷。性格、心理,是可以塑造的,是可以扭转的。把本来正常的事情,因为站在错误的角度看待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只会陷入恶性漩涡。
总之,生命漫长,要胸怀宽广,诸恶莫作,诸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