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重要的事面前,其他事都不重要。”我在书的第一页百页,写下了这句话;我在记录自己时间花销的excel表格,写下了这句话;我打算把这句话作为时时的提醒。是的,在最重要的事情面前,其他事都不重要。我反感将此书认定是鸡汤的言论,毕竟熬出这么一锅有汤有肉的鸡汤绝非易事,试问在座诸位能做到像作者一样坐拥财富却仍保创业激情吗?
许多人做不到,他们只是过过嘴瘾。如果我五年后的今天我没有按照我的意愿生活在香港,那么我也是在等着被打脸。作者一再重复的,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的道理,是我曾经的血泪教训。因为成长的经历,使得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为了脱离农村而奋斗,为了讨好每一个人而生活,以至于在醒过来的时候,陷入了长达一年的迷茫。
出生在90年代的中国沿海城中村,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给我的上一辈机会,不过他们并没有成功,反而是城市与农村夹杂的巨大贫富差距,让人心变得越来越畸形。农村全征地,农民不因为没有了土地而哭泣,只会因为分得了巨额财富而喜悦,每家每户那个时候动搁分得几十万,多的几百万,这些钱,其实没有花在刀刃上。我有时感慨,财富果然不是属于所有人的,因为有的人得了巨款,旋即赌博、买房、买车,此外生活并无多大长进。而这其中,或许买房的人未来可能会好些,起码不至于挥霍一光以后无处容身。我的爷爷辈是洗脚上田的农民,在完全无法耕种以前仍然热爱他的那一小块自留地——土地是会说话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双亲是农二代,小学毕业即步入社会,农民工,也靠着自己的本事有了小家庭;我的兄弟姐妹,是出生在计划生育年代的儿女,父母冒着风险、承受罚款将我们生下来(过去埋怨,如今感激),供书教学,勤勤恳恳。是啊,我们三代人,就是印刻在中国近代史里的缩影,一个寻常的家庭。我过去二十多年来的努力,皆是为了逃离农村,取得他人的肯定。我想着“证明我自己”,我想着“做最优秀的人”,我想着“获得老师同学的认可”……这些想法并不坏,起码我通过努力考上大学,我承认这是我应得的。只是我独独忽略了,我自己。对于不喜欢的专业,我也可以考好;对于不欣赏的人,我也要交好;对于不齿的事,我也或多或少要做……因为这是别人希望看到的呀。那时的懵懵懂懂,说实在的,是因为不清楚自己的斤两。我委屈我自己,去迎合别人。
直到一些事情发生,演化,我忽然发现,在不喜欢的专业取得的成就并不会让我快乐,与不欣赏的人交好只会让我痛苦,不齿的事情一旦做了内心的负担就一直都在,而我一开始出发的原因“逃离农村,证明自己”想来是走偏了。我追寻活着的意义,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这不是别人强迫的,是我内心所向往的。我活着的意义,就是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拥有自己的家庭。内心的平淡与从容,是怎样也无法取代的。那一年的迷茫,就是让我发现我的想法——不想再讨好任何人,只是想做我自己。我读书,参加社群学习,在互联公司实习,和朋友谈人生,去喜欢的地方旅行,拒绝一切我反感的人和事,这样的生活简直像梦一样。不过梦醒来,我要面对的仍旧是真实的世界,我要毕业,要考驾照,要面对破碎的关系,要承担未来的反哺父母的责任,要找工作……虽然说真正热爱生活的人,都会在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可我总得有些适应的时间,于是迷茫带来了痛苦。
痛苦使得我退回到最最颓废的样子,每天无所事事,沉浸在小说的世界里,或者是看一本又一本的经管书、励志书、微信图文、知乎回答,很少行动,整体看来完全没有目标。《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在这样的机缘下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我在蜗牛读书看完了一次,标注了超过180条笔记;我在豆瓣读书买了纸本,花了3天时间重读,并且在空白处做标注,看完一章就在一章的第一页写下自己读后总结的目录。我到这本书的官网,下载了资料,打印了66天挑战计划,目标是早睡早起(6:30,11:00),今天是计划的第二天,我很满意地看到纸页上已经有一个红红的大“×”。这本书教会我的,我想着是要在此后践行的。当下,我在此写读书笔记也是为了让我自己更清醒。我必须明确——我究竟是为何而来,我要回顾过去看看是怎样的环境造就了我的今天,我要记得因何翻开这本书,我要记录这本书为我带来怎样的变化,我要铭记以后我会怎么运用我在这本书里学到的道理。
我想着,这样去读书,是不会容忍浅薄的言论的。我也越来越明白,人与人之间存在距离,有人愿意跨越,有人画地为牢,这是每个人的自由。
谨以此文,记录我读过这本书2遍以后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