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吞吞”是一种资源
2013-09-18
应该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大规模出现开始,我们已近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新技术新手段的层出不穷给人们带来快感的同时,很多人还在为追赶不上各种新出炉的玩意而苦恼。
科技进步,效率增加,人工智能代替了大量繁复的工作,人们依然无比繁忙,时间优裕反倒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于是,许多白领阶层会有这样的体会:上班时间主要用于应付琐碎杂事,还有大量会议需要参加,一摊事务性工作需要处理,一堆或公或私的电话需要接听,忙乱的当会儿,你还得打开电邮,在一大堆垃圾邮件中回复有价值的信息。即便这样,电脑右下角的即时通联工具仍在不时闪烁,如果自己手头上有上级安排的报告等紧急任务,只得加班完成,前提是加班时不被以上琐事干扰。时间显然不够用了。
如今,人们在同样的时间内,已经找不到空闲细致地记录一天的收获,耐心地研究学术,或者情深意长地给亲友写一封信。整个变化 或许只有一种解释:时间已经由“慢”变“快”。有趣的结论引起社会学家的关注,托马斯·H·埃里克森是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政治、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等社会学及相关主题的问题。
《时间,快与慢》虽然并非其专长,但正因个人亲身经历了信息革命时代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后果,遂决意写作此书,分析和阐释当下社会发生的一切。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本书的观点有些超前,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观念,需要对我们的行为有所反思。正如作者所说:“我的确相信我们的生活有必要更慢一些,用更多时间专心思考,并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做事情。”
若想厘清时间快慢的社会学话题,势必要研究二十世纪技术发展带来的后果,然而相关材料恐怕多到数不清。但是,本书作者埃里克森显然独具匠心,他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分析信息与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弊;相反,他用别具一格的视角,只关注信息如何进入并控制人们的日常生活。循着这根线索,再来读这部貌似谈论时间的著作,就会看到作者一贯坚持的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从细微处见精神,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游戏规则作为阐述的对象,分析人类缘何会被时间压得喘不过气来。
“速度是一剂令人上瘾的麻醉药”,快节奏和速度让人们处理问题、作出决策、采取行动时省去了思考,因而带来了更多盲目和盲动;快节奏要求尽可能同一化,祛除多样性带来的麻烦;速度影响了风格与语法,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化形式都趋于简化。人们之前能够看到的各种空当和空隙,逐渐被零碎的信息、任务和活动填满。慢速的时间正在变成一种稀缺资源!
全书对人们陷入时间困境,表达了足够的忧伤。当然,在个人无法战胜趋势的科技大前提下,作者还是以其高瞻远瞩的洞察力给人以希望,他建议人们学会重拾慢速时间的乐趣,学会保护那些只能用慢速做好的项目,懂得适当延迟,让“慢吞吞”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资源。
文/刘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