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2009-05-08
必须承认,我对通俗易懂的读物总是很感兴趣,哪怕它有时候过于浅显。《卧底经济学》和《真是世界的经济学》就是其中的两本。
不妨来看看《卧底经济学》第一章的引子:
“如果你像我一样经常买咖啡喝,那么你可能会想:肯定有人从中大发横财。如果报纸上偶尔的抱怨是正确的,那么一杯卡布其诺咖啡只值几美分。所以,肯定有人从中賺了很多钱。那会是谁呢?”
多么具有诱惑力的引子!星巴客为什么賺钱?哈根达斯58元的冰激凌是怎么卖掉的?超市里的标价和折扣是不是隐藏着陷阱?佐记九味鸡为什么都设在街道一角?近在咫尺的红星路和总府路上的商铺为什么冰火两重天?同样是有寿命的东西,为什么房价不断涨而车价只能不断跌?有人为什么穷,有人为什么富?这些问题简直令我着迷。当我坐在麦当劳的椅子上,出神地看着那些流水线般劳作的机器和员工的时候,当我站在即将投资的一条街口数着来往的人流量的时候,当我缩在人群背后倾听和思索他们的对话的时候,当我扮演着“影子客户”走入我们基层网点考察服务质量的时候,可不就象个别有用心的“卧底”吗?“卧底”,就必须置身其中,亲身体验,感同身受,才能得到第一手、最真实的信息。
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我买下《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仅仅因为读到作者序言里引用的科斯的一句话:“我尝试着从工厂和公司的办公室,而不是从经济学家们的著作里找寻企业存在的理由”。
作者周其仁说:“读书是我所好,但还必须到书外的真实世界里求甚解”。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尽快投入对国内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他在论文答辩通过后,延迟了六年才回到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取他的博士学位。他称做企业调查为“接地气”,要在现实研究中培养自己的“实感”。他也是在郎咸平抛出对海尔、TCL和格林科尔的“炮轰”以后,真正从学术的眼光和现实的视角严肃地指出郎的错误的人。
更让人惊喜的是,翻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寻觅了很久的一篇文章:《景气低迷中的企业家行为》,原发表于《经济学消息报》上。他从海尔等企业在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进行的企业创新和市场发现的例子说起,提出了“景气低迷是完成市场重整和企业重组的良机”,“经济萧条对经济增长确有正面功能”等等观念,对我的一些工作曾经有过重要的启发。
想当初,真正唤起我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的,正是一套通俗的《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随笔集》。那是我第一次发现,经济学原来可以这么写、这么读、这么用。樊纲、汪丁丁、茅于轼、张曙光、陈彩虹、张宇燕一批人,以轻松、随意、感性的手法,对我们身边耳熟能详的诸多社会现象展开讨论。他们倡导让经济学“回归常识”、号召经济学家关注现实。在他们手里,经济学不再是砖头般厚、经文般晦涩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必读》,也不再是枯燥抽象的边际成本、供求曲线、经济模型、效用函数,更不再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异国他乡的钢铁工业、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枯燥数据,而是“活的”,伸手可及、随处可见的实用工具。
在他们的引导下,我逐渐认识了哈耶克、卡尔波谱、科斯、张五常、吴敬琏等等对我影响深远的经济学家和他们的著作,也正是他们,为我奠定了为学和为人的价值观基础。
当然,我也会买一些自己都不怎么读得懂的书。比如《财产理论》。这是一本从法律、政治、道德、文化以致哲学上检点财产观念的经典著作。在社会贫富阶层差距日益明显、资本的逐利性一再受到批评、新浪网发起“新财富观”讨论的今天,读一读这样的书,也许有助于我们消除疑惑、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