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编辑都有一个做畅销书的梦想
2013-01-29
一本讲怎样做畅销书的书成了畅销书。这是情理之中的,你一个讲畅销书的都畅销不起来,那岂不是大笑话么?然而,这里面又折射出很多现实的问题。
一是每一个编辑都有一个做畅销书的梦想,谁不想让自己编的书大卖呢,抛开经济利益不谈(但是经济利益确实是第一位的),印有自己名字的书被更多的人关注、讨论、评价确实能带给编辑很多成就感。而且,在目前这个市场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出版业,怀着做一个“出版家”梦想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更多的年轻编辑是努力在做一个“职业编辑”。其中一个衡量标准就是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追求畅销,是大部分编辑内心所向往的。
二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成功地畅销一本书变得越来越难,那些动辄卖出几十万册畅销书的时代一去不返了,现如今大家都在争着做畅销书,而读者的阅读需求并没有增加,造成了如今能卖几万册的图书都可以称为畅销书这个尴尬的局面。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于书中部分观点的理解吧。
本书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畅销书的“可预测”论,提到只要是编辑用心了解读者和市场需求,并利用有效的营销手段,一本书的畅销基本上是可控的,而可控的程度,应该是在一定范围内。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一个有经验的图书编辑,在选题策划和图书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就应该在心中有一个销量的判断了,比如一本书估计能卖到10万册左右,努努力能卖14、5万册,要是不努力的话也就能卖六七万册的样子。这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不可把握,而是有方法论的。而一本书计划能卖10万册,结果卖出了30万册,这就不是一般人能把握的了,图书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比绝大部分行业都要多的多。以前听说过《论美国的民主》的读者肯定比听说过《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要多的多,然而一句话就把《旧》从学术书变成了畅销书,六七家出版社都在做。这是神仙也无法在事前估量的。
关于编辑与营销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指出了很多出版社存在的现状:编辑与营销、发行工作脱节,往往是书已经出了才去谋划营销方案,为时已晚,这时候编辑经常责怪营销、发行人员没有做足营销工作,造成图书卖的不好;而营销人员又埋怨编辑不切合读者需求,很多“反市场化”的细节让营销变得困难重重,时间长了甚至会行成编辑和营销人员之间的对立情绪,这是最不好的结果。
那么,为了图书畅销,所以编辑必须都要熟悉市场需求,了解读者心理,掌握营销技巧么?我觉得这也是不现实的事情,虽然我们提倡复合型的编辑,但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这样的编辑往往不是培养出来的,即使培养也培养不出的。术业有专攻,营销人员必须全程介入到图书策划编辑加工的过程中,给责编提出具体的意见。
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早就畅销书的原则,其中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诉诸感性原则”。后面讲了不少具体操作的方法都是依据着这个原则。作者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去思考读者购买的心理层面的问题。我在微博中曾经提到过,只有去研究消费者的出版企业才能了解互联网给传统阅读带来的变化。人们在实体书店买书和在网店购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不是渠道、购买方式的不同,而是购买的过程中理性因素还是非理性因素谁占主导地位的不同。弄清楚了这个问题,那么起一个什么样的书名,封面设计成什么样子,腰封上都写些什么内容,这些问题都能顺藤摸瓜、迎刃而解了。
书中提到的各种畅销书的细节特征是作者多年观察积累得出的结论,因为可操作性强,基本上是可以拿来直接用的,这也是这本书一经出版迅速得到广大编辑认可的原因之一。但我想说的是,学会了书中浅显的规则,或许能帮助你做好一两本书,但是你若是从这本书中读出了作者深层次的理念,那么你就会发现畅销书的细节远不止这116个,更多的细节等待着你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