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即流量
2015-08-24
快速看完,随手写写收获。
感触最深的理念是:流行即流量。
所谓流量,通俗的来讲,就是人流。所以麦当劳、肯德基开店选址要在十字路口,因为人流量大,所以购买的转化率就高。而到了互联网电商,就需要靠天猫的钻展,或是百度的SEM、DSP投放等等渠道,尽可能地争取流量,从而提高转化率。
然而到当下这个时代,实体店的好位置,传统电商的好渠道,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上海淮海路遭遇关店潮,久光百货营收下降,但同样占据好商圈好地段的后起之秀——K11却成了上海城里年轻人眼中最潮的购物中心,潮人纷纷出没。而在K11开店之前,其所在位置香港广场,占着黄金地段,虽也是一个商场,当时卖的是什么,我几乎都没有印象了。
而关于传统电商的渠道,做过天猫的人都知道,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的钻展确实能给店铺带来流量,但每一次点击都是钱。如果不再投放,流量就没有了,这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所说的流行,并不是过去常常讲的大众的流行。亚文化的流行一旦引爆,就能够引爆流量,引爆流行就能形成主动搜索。“流行即流量”,当我们定义了流行以后,流量的获取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谈两个想到的实例。
1. 上海K11
如果你问我K11到底有什么特别?我第一反应是他们B3的艺术展厅。逛街的地方还有艺术展可以看,逛街这么浅薄的事情,因为有了贴了艺术的标签,听上去逼格就不太一样。
我第一次动起要去K11逛逛的念头就是因为朋友圈里有人在晒那里的艺术展,实在是很好奇呀,所以就去了。而后来很多人知道K11,则是因为这里举办了莫奈的一次大型画展。
看艺术展这种看似小众的文化,引发了文艺青年和伪文艺青年的狂欢,他们在朋友圈里发照片,转文章,从而带动了流行。也给这个商场贴上了新潮的标签,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最潮的人都去了,我怎么能不去看一下呢?
而这里的野兽派花园、不定期举办的复古市集、LINE闪店、楼上的农场,也是K11在不断给自己制造流行的机会,让“潮”的概念,一直不断迭代。
2.跑步
跑步这种运动,在我们学生时代的体育课上,不就是女生想尽各种办法偷懒的运动吗?
过去在马路上跑步的人,不都是大清早,穿着汗衫的老头子吗?
这种过去看上去很傻、很机械的运动,竟然变成潮流运动了!!!
村上春树写《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2009年,后来这本书的书名,成为很多爱跑步的人,谈论自己时的一个逼格造句。
在2013年的秋天,我观察到跑步在已经成为一个小众而有话题性的运动,那时候例如nike等运动品牌,非常热衷于在上海的跑友圈进行赞助,那时候跑步还多是圈子运动。但2年后的上海,我发现我夜晚走在张江的街头,见到的跑步的人,已经多到如果我不是认真计数的话,是根本数不过来的。而在微信朋友圈,跑步的人越来越多。
明星也以“马甲线”“人鱼线”“腹肌”作为自己的筹码,为自己圈粉。袁姗姗的马甲线终于让自己多少了些辨识度。爱健身的陈意涵,还有了一个“床上运动专家”的美名。“女版葛优”王珞丹,因为爱运动爱跑步,做了Nike的代言人,也让不少人对她“黑转粉”。
因为跑步健身开始成为一种“流行”,使得越来越多人加入这个行列,使得这种原本只在小部分跑友圈流行的运动,被越来越多大众所追逐。试想如果一说到跑步,你女票脑海中浮现的场景是汗衫老头在晨跑,你还有跑的动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