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物链 (作者:姚谦)
2017-04-01
前两天写着关于旅行的专栏稿,回忆起几年前第一次去非洲博茨瓦纳(Botswana)的感想,当时给我最震撼的一件事是生物间的食物链,这可重重地颠覆了我在书本上所知道的食物链的概念,尽管书本上给予的知识是对的。然而思考着在食物链的关系里,谁变成谁的蛋白质来源时,这个跟过往凶猛与弱小的判断关系,有了更深刻甚至不一样的理解与体会。
不好意思,我好像把主题说得挺远的。我的意思是说:在食物链的末端的物种,有着强盛的繁殖力量。我见过狮子捕猎鹿的过程,当狂奔的鹿群感受到狮子已经捕获一头鹿时,其余的鹿就 停下了奔跑的脚步,在远处观看着狮子们饱食同类,这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所谓的生物性除了天生以外,和环境的启发是有多么大的关系!我们多么需要理解的是同类物种啊。
我提起这些事是因为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当我忽然发现自己的生活隐约的改变过程,每隔一段时间总是惊讶着自己已经有一些没察觉到的习惯变化,这些改变的原因细细分析,除了跟 自己的生物性造成的习惯有关,后天大环境的变化也是很大的促成,生物性与大环境彼此消长而形成了新的状态。
我最警惕的变化观察是阅读习惯,因为我已经发现这些年来零碎的短阅读,已经占领我整个阅读的绝大部分了,而这都拜电子媒体的兴起所赐,特别是手机。在我零碎的阅读里,微信的 公众号更是每天要花上一些时间的。而在这样的平台上,看似提供的包罗万象的信息,真的可阅读的养分却是不多,更多的都是时事的造句文章,然而过滤和筛选还需花不少时间,慢慢 地学会先删除掉充满雄性标签式的slogan文章,就可以滤掉八成无益文字了。这是网络生态养成的手段与姿态,就像自拍神器一样,人人会使,成了一种欲盖弥彰式的判断标准,其实不用此招才可能是真材实料。如此一来,真的值得深刻阅读,读而有所获的还是几天才能遇一篇。而《博望志》算是我在电子媒体的阅读里,较能引起我思考的,深刻地描写在这个如同人的生物链的数字年代,是需要的,却是最少的。
一直到真实地接触《博望志》,受了采访,才明白不要小看这么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工作量,那天他们几乎花了近5个小时做了采访,总结出的一篇文章是经过再三地听写筛选整理,近10天才完成。我好奇地问采访者最终要写到多少字,她说7000字。 当然近5个小时光是听写可能是7000的好几倍吧,难怪文字可以有着这么高的质量来吸引我阅读。
我想了解人的难度是比任何事物都难,如何把一个人每个阶段的状态与思想做一个清晰的切面和呈现,那真的是一门功夫啊。而我一直以来对人的好奇,只有透过对于同一个时代不同产业、不同身份人的理解,才可能看清楚这个时代人的轮廓,《博望志》恰好可以满足我。在这个数位洪流的大时代里,人就像森林里的一头生物,你不知道你将会在食物链中的哪个位置,只能透过观察增加自己存在的觉悟。说来牵强但真是如此,人活着不 单单只图活着,生存也并不单纯只是活着,更多的时候是你自己透过阅读来慢慢了解自己,这也是阅读可以给自己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