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概括
2011-06-29
经济发展史中重要人物及事件:
1700 年约翰.劳推销“国家要繁荣,就要发行货币”的理念,1716年才被奥尔良采纳,1720年因货币发行过剩,泡沫破灭
1723 亚当。斯密出生,其代表作《国富论》
1802亨利。桑顿出版了<大不列颠的票据信用>
1803让.巴蒂斯特.萨伊在亚当之前提出的问题基础上做了概括和澄清,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概论>,其中有闻名遐迩的萨伊定律
1837年美国经济危机
1848年,巴奇霍特引用他人的话描述了经济繁荣-萧条的不同阶段:
静止-增长-信心-兴旺-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再次进入静止而告终
1909年,罗杰.沃德.巴布森对历史的经济危机进行概括,总结出经济周期,出版了<货币累积的商业晴雨表>,着重强调货币利率是决定金融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
1911欧文.费雪出版了<货币购买力>,书中把西蒙.纽科姆提出的货币流量与存量差别的公式加以通俗化:MV=PQ
1930年拉格纳。弗里开创了“计量经济学”
1936年约翰.梅德森.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此书有划时代的意义,史上称之为凯恩斯经济理论。
1939年,保罗。萨缪尔森设计出了将凯恩斯主义的乘数与古典经济学的加速原理进行整合的理论框架,后来被成为新古典综合理论的起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发现心里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周期,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有助于解释经济与金融不稳定性的常见偏误。最引人注目的有16种想象:
代表性效应:我们往往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趋势会继续下去
错误共识效应:我们往往高估与我们所见略同者的人数
后悔理论:我们试图避免可证实我们已经犯错的行为
定苗/框架:我们的决策收到似乎暗示正确答案的信息的影响
选择性暴露:我们只让自己暴露在似乎认为同我们行为与态度的信息之下
心理区隔:我们把现象区分为不同的隔间,并试着把每个隔间而非整体最适化
选择性认知:我们曲解信息,好让其认同我们的行为与态度
过度自信行为:我们高估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后见之明偏误:我们高估自己原先预测过去一连串时间后果的可能性
确认偏误:我们的结论不当地偏向我们想要相信的事
适应性态度:我们培养出与我们熟识的人相同的态度
社会比较:面对一个我们觉得难以理解的主题,我们以他人的行为作为信息的来源
认知不协调:我们试图回避或扭曲表明我们的假设错误的证据,我们也会避免强调这类不协调的行为
自我防卫功能:我们调适自己的态度,好让其似乎认同我们所做的决策
展望理论:我们有一种不理性的倾向,比较愿意独亏损而不是赌获利,这意味着我们持有亏损头寸的时间长于持有获利头寸的时间。
这些现象在股市、期货交易中常见,大卫.李嘉图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好,所以他的座右铭至今为止被众多经济人所采纳,那就是:截止亏损,让盈利奔跑
~~~~~~~~
经济周期之母: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周期中不同房地产领域的交替:
更低利率,更多信贷带动公寓、单个家庭住宅的开发;随着消费者支出上升,零售业房地产、全套服务酒店、住宅房地产、停车场、市区中心办公楼迎来商机;接着商业活动的上升带动商业用地价格;当房地产出现瓶颈时,可关注研发用房、仓储用房、市郊办公楼
投资者在房地产、商品期货、艺术品收藏中交替投资,而不是趋于一致。回望中国房地产发展已有20年,一般周期为18年,差不多进入调整周期;从09年开始游资开始轮番炒商品期货;有些投资者从去年已开始关注、投资艺术品市场。
收藏品投资:
商业周期次序 对收藏品的影响
更低的利率,更多信贷 提高资产价格:
债券价格提高
股票价格提高
消费者增加开销 住宅房地产价格提高
利润和就业增加 消费者财富净值提高
出现瓶颈 收藏品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上升
经济周期中驱动收藏品市场的因素
债券、股票与基金:
开始表现好的股票 商业周期的次序 开始表现不佳的股票
金融类 利率下降,信贷扩张 稳定的消费类
可选消费类
消费者支出增加 公用事业类
信息技术类 利润和就业增加
资源类 出现瓶颈 可选消费类
稳定的消费类 通货膨胀加重; 金融类、工业类
利率上升 信息技术类
公用事业类 经济放缓 资源类
股票市场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