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德隆
2015-03-18
花了几天把《曾经德隆》读完了,该书是从一位德隆高层的笔触来记录德隆最后的3年,作者王世渝文笔时而犀利,时而婉转,时而专业,时而感性,将唐万新写得有情有义,有勇有谋,可谓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作者本人的专业职业,对资本市场的深刻认识我也非常喜欢。看完此书,除了对唐万新的佩服与惋惜之外,更多的是对当时的德隆领先于时代的经营模式不被当时的环境所接纳与容忍的扼腕叹息,不免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无能为力之感。
我们通常所说的德隆是泛指德隆系。德隆系主要由三个平台构成:一个是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这是整个德隆系的实业投资平台;第二个是德隆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这个事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由于中国一直没有为产业投资立法,这个平台在德隆系实际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个平台是友联战略管理中心,也就是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是德隆的金融管理平台。但是德隆系实际上最重要的两个核心平台是德隆战略和友联。一个主导产业,一个主导金融。
可以说 德隆的经营模式非常超前,金融主要是打造混业金融王国,在这个王国中具有银行、证券、信托、租赁等等机构,通过互相之间的配合协同,为企业提供贴身的独一无二的具有战略价值的金融服务,将传统银企关系转换为金企关系,丰富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内涵。而从全球的金融模式从大的结构看,不外乎两种模式,一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一是银行混业模式,而德隆想走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但是,在当时金融业创新不足,名营企业地位相对弱势的情况下,做为一个民营企业,想成为中国的摩根真是太难了。当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说过耐人寻味的话:德隆犯了他所不能承担的错误,犯了不可承担的错误都会遭致灭顶之灾。当时友联(德隆)的理想是希望担起中国民族金融服务的旗帜,虽然勇气可嘉,但这面旗帜实在太沉重,非德隆这样的草根英雄所能扛得起来的。而这是德隆失败的本质原因。德隆的远大理想与当时的金融经济环境的不容,导致最后出现德隆的倒塌,可以说德隆的步子迈得太大。在最后的定罪中,主要有两条,一是非法集资,也就是当时的委托理财。而是坐庄,但是坐庄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并非德隆一家。
最后是德隆的人才与产品。德隆人才济济,吸引了众多哈佛、北大、清华等高校的优秀人才,可以说比现在好多大型金融机构的人才储备都精英。其次是金融产品,现在的许多金融产品创新,当时德隆就已经开始使用,如REITs,资产证券化等。
有的时候在想,在21世纪的前十年,外国金融机构如投行,PE在国内赚的盆满钵满,如果德隆当时得到高层认可,发展起来了,还真会有外国金融机构这么容易赚钱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