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克里斯之剑 ——《金融危机简史》读后感
2015-12-14
“作者鲍勃·斯瓦卢普是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问题的专家,有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和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宇宙学博士学位,曾供职于金融机构并负责投资管理,有广阔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金融从业经历。”
文章开篇,作者别出心裁地带领读者经历了一次“微观世界的金融危机”,将呼吸与经济相类比,指出刻意地想要控制经济的运行就如同屏住呼吸那样,不自然的状态终将带来负面的影响。然而不幸的是,两千年来,尽管人们一再指出要以史为鉴,在金融这一领域却周而复始地重蹈覆辙。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常态’其实是:在一个脆弱的金融体系中,繁荣和萧条此消彼长,乐观、贪婪、恐惧、屈服等市场情绪永不停歇地围着信心之火跳舞,而‘金钱’只是这支舞蹈的别名。”
金融危机并非新鲜事物,尽管已经存在了数个世纪,它至今仍频繁地活跃在世界各处:1987年华尔街大崩溃“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1990年日本经济崩溃后经历“失去的十年”(lost decade),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致使“亚洲四小龙”的金融和政治格局的彻底重组,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
危机的成因多种多样,核心都是信任问题。当金融链条中的某个小环节出了问题后,多米诺骨牌反复印证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即“劣币驱逐良币”)。每次危机之后,损失了大量财富的人们往往急于推卸责任或转嫁责任,而忽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罗马治世(Pax Romana)彰显繁华,复杂的金融网络被构建起来,而信任是建立这一网络的基础。古代希腊、埃及和亚洲的许多庙宇充分利用其在社会中的特权地位,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兑换货币的副业,以从中牟利。将信贷提升到经济层面的是罗马人。信贷对罗马霸权的扩张和维系至关重要。罗马是最早的商业强国之一,其贸易与帝国齐头并进。罗马帝国幅员辽阔,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资金来推动商业贸易活动。随着包税制的推行,不少城市因为债台高驻而产生阶层分化和对立,并最终走向战乱(同盟者战争Social War)。谨慎的罗马人因此开始囤积货币,不动产价格下跌进而走向“债务——通缩循环”。屋大维为了重振罗马经济,废除包税制,凭借着无人能敌的权力与财富,大力增加政府开支和货币供应。尽管暂时性地促进了信贷扩张和商业繁荣,但依靠既有的财富发动公共工程来刺激经济,其弊端在屋大维死后迅速凸显。缺乏大量财富的支撑,货币开始贬值,恶性通货膨胀最终使得“三世纪危机”演化为帝国危机。
作者认为,经济学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一门研究人际互动的学科。有关金融市场和经济的主流观点都忽略鲜明的个体特征。人们急于理解社会、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运作原理,经济学家在理论上强调理性预期、市场效率和各种现代金融手段,却忽略了人性的影响。因此虽然此书末尾处提出了对于防止危机的建议,我认为本书给我——非经济金融类专业的文科生更多的收获,是以金融的视角来重那些读耳熟能详的历史案例——罗马帝国的兴衰、日本经济走过的弯路、荷兰郁金香的泡沫财富等等,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感谢【经济的常识】赠书,尽管因为缺乏专业理论,有些数据和图表理解地不是很到位,但是对拓宽视野、了解金融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