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扬弃女性主义的外衣
2007-05-16
《谈判力》拿到手里是两个月以前的事了,仅从装帧和书名得来的第一印象,这本书实在不属于能挑起浓厚阅读兴趣的类型。朋友的热情推荐,外加中信出版社在挑选译作上一直水准不错,我只能暗自期待这本《谈判力》会是传说中的“第二眼美女”,外表虽然略显平常,内核却有致命魅力。
作为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75本商务人士必读书,这本书的英文原著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出版业市场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当然,依本人的个人偏好,原著的书名要比中文译名更有冲击力: Women Don’ t Ask--- Negotiation and the gender divide , 一看便知是与社会性别和女性权益相关的论著。
《谈判力》原作所诞生的美国,是一个在过去两个世纪里经历过两波旷日持久的妇女运动的国家,是一个诞生了贝蒂·弗里丹及她的《女性奥秘》的国家。经过大规模社会运动的洗礼,女性主义思潮早已从书斋走入了日常的社会生活,因而代表着社会性别的“gender”可以张扬的出现在一本商务畅销书的封面上。而在今日的中国,关于女性主义的研究和相关社会行动自1994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之后才渐具规模,女性主义思想的传播与论争更多地还处于专业领域,并未渗入日常生活和大众媒介之中,整个社会对于女性主义不仅认识不足,亦存在曲解、误解,因而在今日的中国,旗帜鲜明地声称自己是女性主义者还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这本书落地中国后,其译名彻底的扬弃了原书的女性主义色彩,而将卖点转向商务谈判这样的职场生存技能,也算是情理之中。
而实际上,无论《谈判力》在中国穿上一件什么样的外衣,都不会改变原著的内容。《纽约时报》对该书内容的评价中同时出现了这样两个关键词:可读性强、研究深入。尽管语气平淡,但就笔者的阅读经验,“研究深入”的著作又能够做到“可读性强”实非易事。《谈判力》一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两性谈判方式的差异与成因”。作者经过大量的个案访谈和调查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与人谈判的方式很不一样,女性总是很少提出要求和谈判,而这种谈判方式的差异使得具备同等能力的女性在学业成就、职场发展乃至生活质量上处于相较于男性的弱势地位。而导致两性谈判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由性别差异导致的两种行为模式。两性的性别差异,是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代代相袭而来。作者在抽茧剥丝地分析了问题及其成因后并未停笔,而是给出了具体而有效的对策,同时也提出,女性的谈判方式也有其有益的一面,在很多情形下能够使得社会共同体获得更多的共赢机会。
我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内容线索总结起来有些枯燥,但这些内容在厚达200页的书中铺陈开来,丝毫不显严肃枯燥,其中大量的真实案例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在作者的逻辑主线之下串联起来,使得一本主题严肃的著作读起来轻松有趣。虽然是一本实用的商务畅销书,但《谈判力》一书深得美国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传统的真传,逻辑清晰,论点无不建立在案例研究和数据调查的基础之上,仅此一点,就是国内很多所谓的职场技巧畅销书不能比拟的。
在影响深远的女性著作中,波伏娃的《第二性》因其过于依赖于抽象的哲学概念,而非源自女性的生活经验而被批评。弗里丹的《女性奥秘》,则因其结论主要来源于“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家庭妇女”而诟病。当然,这些著作在全球女性主义运动中所具的启发意义不可估量。《谈判力》这样具有实用色彩的论著的出现,在某些程度上弥补了大多数女性主义论著过于概念化、抽象化、学术化的弱点,从而被特里萨.海因茨(Teresa Heinz)称为“在所有讨论社会为女性设置的障碍的书籍当中,这也许是对我们日常生活最有指导意义的一本”。很难想象中国的职场女性在翻阅《瑞丽》以后讨论“内在性”、“存在”、“为他的存在”这些来自《第二性》的核心概念,但却很容易想象女白领们从《谈判力》这样的书中相对轻松的获得对自身弱势的深刻认识,并且获得实用的指导。
其实,“女权”在更高的意义上说,不是一件外衣,只是一件马甲,套在“人权”这件外衣之上。无论是穿上马甲还是脱掉马甲,我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使得人类不因性别、年龄、种族和阶层的差异而受到发展的限制,每一个人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和阶层,都可以在平等的机会之下为自己争取最好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谈判力》大可以坦荡的扬弃女性主义的马甲,因为,脱掉了马甲,我们还是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