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历程,女性的宿命_The Awakening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 The Awakening > 觉醒的历程,女性的宿命
南方与北方 The Awakening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08-02 19:08:37

觉醒的历程,女性的宿命

在《觉醒》的第三章中,受到丈夫莫名其妙的责难后,因为心中“一股难以言喻的抑郁之感”,使艾德娜“眼泪来得太凶,睡袍的袖子已经湿透,无法再擦拭更多的泪水了”。至第十七章,回到漫步大道上的好宅后,艾德娜不再“唯夫是从”,甚至“脱下结婚戒指,丢到地毯上”。虽然其后艾德娜在女仆面前重新戴上了戒指,表明她此时还想着维系自己和丈夫的体面,但已与之前那个懵懂的妻子有了天壤之别,她的个人意识已然被唤醒,“人生的狂喜”使她明晓了“因为毫无期待而流为可怕的倦怠”。最后艾德娜却还是无力地“坠入了水中”。艾德娜既然已经具有了个人意识,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还有一个“真正想亲近”的劳伯伦,却还是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原因看似很难解释。

或者可以作为答案的也许是第三十九章中这样的一段话,“劳伯特是她唯一想亲近的人,而她也明白,有朝一日,即使是他,以及对他的思念,也会从她的生命中消失,离她而去……他们征服她,强迫她往后的一生,都得屈为自己灵魂的奴隶,然而,她知道有一个可以逃避他们的办法”。所谓“逃避他们的办法”应该就是自沉于海洋的结局了。丈夫将自己作为玩偶,而貌似拥有共同语言的情人,却也有“男人释放他们妻子自由”,即妻子是丈夫(或女人是男人)的财物的观念。艾德娜清醒地意识到此,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任何人的财产,自己才是主人,自己有权选择想要的。

依据这样的逻辑,艾德娜自我意识觉醒,且意识到男性并不可靠后,似乎应当自食其力,做一个社会人、成为一名职业女性了。挑战和不妥协似乎才是她理所当然的,至少是现代女性所应有的态度。可是艾德娜仍旧选择了死亡,而非勇敢地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这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的生存环境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觉醒》自第十七章开始,背景从格蓝岛转换至新奥尔良的漫步大道上,女主人公艾德娜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她的转变正是在第一至十六章发生的。于这十六章中,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意象,比如海和鸟。前者包括实实在在的海洋,以及引申开去的海浪的回响、海洋气息、“白底褐色的波浪条纹”、时而飘扬的白色窗帘和如海洋般的草原,这些都是艾德娜追求自由、自我的外化的具体体现。后者出现在了出现在第一和第九章中,不停尖叫:“走开!走开!活见鬼!”,第三十九章又出现了断了羽翼的鸟,跌入水中的内容,完全可以看作被家庭和丈夫囚禁着,丧失自我,最后走上不归路的艾德娜的互文。这是两个作品中比较直观的意象,以往的许多研究也多集中于此,而另一些“小人物”却没有被给予适当的关注。其实,作者凯特·萧邦于其中也颇有用意,并非信笔而就。

第一,是“黑衣妇人”。黑色一般同肃穆、沉重,甚至是死亡联系在一起。依照当时的社会风气,女子出门旅行身边是需要有丈夫或是男伴的,很少有单身女子出远门的。“黑衣妇人”身边没有任何男子,她总是单独出现,加之总是身着黑衣裙,或许就可判断她是一位孀居的妇人。不难注意到的是,黑衣女人的出现通常伴随着宗教意象。“一面数着念珠一面谦逊地来回走着”,“黑衣女人已经在隔壁更衣室的走廊上做晨祷”,“黑衣女人带着一本绒布封面且有金扣夹的弥撒书”,“黑衣女人已经在数第三遍念珠了”,“黑衣女人说……赋有上帝的赦免”,这些都是描写到她的内容,也都出现了明显的,与基督教相关的事物。当艾德娜在望弥撒中昏厥时,只有她没有显露出丝毫的理睬,专心致志地“盯着眼前那本绒布封面的弥撒书”。文中几乎没有她的话语,只是在第十五章劳伯特要去墨西哥时,叙述者转述了她想要劳伯特帮忙确认,念珠是否具有赦免作用的请求。

于是,就可以给黑衣女人勾画出这样的形象:寡妇、沉默、孤僻。从文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坚持教规中规定的每日必须进行的祷告,每周必去望弥撒。少语、本分的她是作为一个,社会可以接受的寡妇形象出现的。

第二,则是“年轻恋人”。这对“喜欢独处”的年轻恋人总是沉浸在他们的二人世界中,“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与外界鲜有交流。第七章中,孩子们瞪着眼驱赶他们出帐篷时,他们也只是“默默抗议着”,哪怕是大家七嘴八舌在讨论劳伯伦即将去往墨西哥的事情时,他们也是“悄悄说着只有自己才感兴趣的话”。他们二人的形象,也正是多数年轻恋人在热恋时表现的常态,是得到普遍认同的。

值得关注的是,黑衣妇人和年轻恋人经常成对出现在文本中,可说是如影随形:黑衣女人晨祷时,恋人在互诉着衷肠;恋人在海边散步时,黑衣女人跟在后面;去尚奈岛望弥撒时,黑衣女人走在离恋人不远的地方;众人讨论墨西哥时,对黑衣女人的叙述也是紧跟着对恋人的叙述的。这一对形象的密切关联是显而易见的。黑衣女人的年龄难以判断,老妇或少妇都有可能。叙述者的语言似乎在暗示,黑衣女人是有意跟着这对恋人的,因为文中多次使用了“跟”这个词,而我们也能感到,黑衣女人和恋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一直都很靠近。从黑衣女人的角度出发,她可能也有对爱情的需求;从叙述者的笔法出发,作者可能故意制造这样的效果,以期读者将他们联系起来,看作一体。

第三,就是多数时候为人忽视的法里瓦家的双胞胎姐妹了。第一章就出现了她们姐妹俩弹奏歌剧《尚巴》里的钢琴二重奏的情节,至第九章中,又出现了弹琴的内容。前者她们在练习,后者她们则是在表演余兴节目,文中更提到了这两姐妹“受洗的时候就已经奉献给圣母玛利亚了”。众所周知,在基督教教义中,玛利亚被上帝安排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中,因为认为犹太人勇敢、忠诚、善良,具备所有人类应当具有的良好品质。一系列的刻意安排,就是为了使将来出生的耶稣收到良好的教育,并能够健康成长,这样才能担负起上帝赋予的重任。玛利亚是领受了上帝的旨意,处女受孕并生下了耶稣。或者可以将这样的设计理解为女性是为生育、抚养男性后代而生的,并要时刻保持自己身心的清白无暇。可见,法里瓦家的双胞胎姐妹一定也被寄予了这样的期望:尽到女性的本分。她们学习艺术,不同于芮芝小姐那样的艺术家是为了倾诉自我,而是娱乐别人、取悦他人。作者提到圣母的颜色时,特意指出了蓝色和白色。然而在《觉醒》中含义丰富的大海,也正是以蓝和白为代表色的。或许可以理解为,虽然她们被外界赋予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包装,被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那类女性,但其实她们内心也潜藏着一片海洋,有解脱的速求,有自我意识的根苗。她们的本性只是被社会文化重新描绘成现在的模样。此外,她们的双胞胎身份也是值得玩味的。可能暗指所有的女性都同她们一样,有着相同的命运。

最后,是过去分析较多的阿黛儿这个人物。她拥有女性曼妙的身段,崇拜着自己的丈夫,热爱着自己的孩子,从她夏天就为孩子准备冬天的睡衣,“以防凛冽的寒风与空气从烟囱或钥匙孔钻进来“即可见其一斑。看似娇弱的身体、指示劳伯特时的娇媚等处,无不体现她作为一个拥有男性理想中的,所谓“女性气质”的特点。

联系上述诸人,可以理出这样的一条线索:法里瓦双胞胎姐妹、年轻恋人、阿黛儿和黑衣女人,这是一条女性生命的线索。少女时学习各样淑女课程,包括艺术、家政等;成年后,与男子恋爱;嫁做人妇后,全力照顾家庭、安排社交活动,并以此为毕生追求;最后,经历如此种种的付出后,换来的却是一生的孤独和空虚。艾德娜因为同劳伯特的爱情,萌发了自我的意识,明白了自己目前的生活没有意义,将人格寄托在了别人身上,于是她也摆脱了上述宿命似的轮回,开始了真正意义上自己的生命历程。她最后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为了主宰自己的命运。按照现代女性的观点,艾德娜本应像《玩偶之家》中的娜拉那样,夺门而出,去社会上寻找自己的价值。而现在,艾德娜却做出了自杀的选择,且文本中提到她是因为意识到“他们征服她,强迫她往后的一生,都得屈为自己灵魂的奴隶,然而,她知道有一个可以逃避他们的办法”,才这么决定的,于是就带有了避世之嫌,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另有研究者认为自杀这种在当时,乃至今日都很激烈大胆的举动,也是一种艾德娜反传统的叛逆表现。本文作者认为更倾于艾德娜冲破了命运的轮回,走出了自己的路,其行为无疑是勇敢的。

展开全文
有用 25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觉醒的历程,女性的宿命”的回应

嗨森 2014-04-30 15:27:22

所以自杀是非常符合逻辑的选项。我们可以说她病了,她抑郁了,所以想不开就自杀了。但她的抑郁来得非常容易解释,当一个人的心境和身边的环境都到达了某个境地,抑郁就是无法避免的了。那并不是她病了,正是因为她没有病,她仍有一颗可以思考可以感觉的心她才会抑郁;也正因为她是这些所有人中唯一仍然活着的那一个,她才选择了死亡。

嗨森 2014-04-30 15:23:05

Edna告诉过Adele她会奉献自己的一切给自己的孩子,但是她永远都不会把自己给奉献出去。这里的自己其实是指的自我了,自我才是人生中的essence。当时她并不能解释其中的区别在哪里,但她的个人意识已经觉醒了。但Edna始终找不到她人生的essence在哪里,每件事事实上都毫无价值。如果我们用Edna的眼光看,并不只是她,其他的所有人都从来没有找到过人生的意义所在,所有的人都是慢慢碌碌的无头苍蝇。就算是圣母一般的Adele,那也只是从不思考的蠢女人。别人不会抑郁,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想为什么,他们从来不思考人生的意义所在。觉醒,而觉醒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注定压抑。

嗨森 2014-04-30 15:15:14

我觉得这本书几乎很有临床价值。最开始上课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这样分析时代背景,分析意象。到后来我因为对生活的不满自己也逐渐变得抑郁,我觉得这本书里对Edna的抑郁,每一个阶段都描写得非常生动。
自杀并不是因为懦弱,而是非常有逻辑的选择。我们从开始分析Edna这个人物的欲望和动机来看,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因为自己的天性,外表克制内心却一直不停质疑,比起Creole这个群体中的其他女性她也更有羞耻心。所以她与过得理所应当而且如鱼得水的人当然显得格格不入。她希望自己想要点什么,希望人生有点什么真正的意义。她的觉醒在于意识到应该为自己而活。
所谓什么社会女性,Edna在这方面的表现是她可以以画画支撑自己的生活。但是画画一直都只是个载体,Edna仅仅是希望通过画画来赚钱支持生活然后可以离开自己的丈夫。(但是离开之后能怎么样?)
不仅是画画,Robert和Alcee都只是载体。Edna见了Robert一面之后应该说是很失望的,Robert到最后也只是像个孩子,通过那样的爱也无法找到自我。

乐音 2012-07-20 23:25:42

是豆瓣新手。先要赞楼主的评析,精辟,到位!这本书我也读过,但手里的译本似乎不是很好,请问楼主你的是那个译本?感觉怎么样?您能告诉我您这本书的印数是多少吗?多谢楼主

小芽儿 2012-04-12 20:33:54

老师讲了,还不如看了你的明白~~~

王荣欣 2012-01-18 10:59:14

He reproached his wife with her inattention, ...

但还没找到这一句“一股难以言喻的抑郁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