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的百合_伍尔夫传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 伍尔夫传 > 英格兰的百合
人生天地间 伍尔夫传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1-05 15:01:03

英格兰的百合

最近看了昆汀•贝尔的《伍尔芙传》。在历史上,许多文学家的传记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像茨威格那样充满了激情的作家,他写的传记很容易让读者与传主产生共鸣。但是昆汀•贝尔的这本传记显然缺少这样的功力。作为弗吉尼亚•伍尔芙最宠爱的外甥,他掌握着很多第一手的资料,但又在很多地方给人留下了为传主辩护的痕迹,而且作为一个著名小说家的传记,贝尔没有对伍尔芙的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这也和一般的文学家传记不同。当然,由于弗吉尼亚•伍尔芙不同寻常的一生,作者不需要太多才华也可以将她的故事讲得吸引住读者。
伍尔芙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了对立的矛盾体。她出生在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著名学者和作家,但是她本人却没有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只是通过家庭教师的指导和自学才掌握了写作需要的知识;她天赋奇高,却终其一生受到精神崩溃的困扰,思维经常陷入黑暗之中;她貌美如花,拥有众多的追求者,但是直到30岁才嫁给了一个相对贫穷的犹太人伦纳德(当然,这是她一生中最明智的选择);她雅量高致,但是也不免会像普通妇女那样喜欢说八卦和搬弄是非……
福斯特认为伍尔芙“用一种只有少数作家才有的那种紧张精神从事写作”,他说:“大多数作家写作时用半只眼睛紧盯着稿费,用半只眼睛窥探批评界动向,用半只眼睛巴望着他的作品能造福世界,只剩半只眼睛落在工作上;伍尔芙却全神贯注于她的工作。”确实,伍尔芙在写作上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以至于完成一部重要作品后都极度不安,常常会接近疯癫状态,直到作品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认可才会好转。她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信心,她说:“假使一个人醒来,发现自己是个骗子,结果会怎样?那种恐惧是我的疯癫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她是一个为写作而痴狂的人。
除了童年时受到同母异父的兄长猥亵造成的心理创伤,也许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来解释伍尔芙的疯癫远比从遗传方面去寻找原因更符合实际情况。作为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出生的女子,伍尔芙充满了自卑,而其表现形式常常就是嫉妒。她嫉妒受过剑桥的大学教育的哥哥和弟弟,她嫉妒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中名声比她大的作家,她因为膝下无子而嫉妒儿女众多的姐姐瓦奈萨……同时,死亡的阴影也对伍尔芙造成了很重的心理压力。在她13岁的时候,母亲去世,接着是同母异父的姐姐,然后是父亲和哥哥,家族中不断的死亡事件不可能不冲击她的心灵。因此,在二战中面对伦敦的大轰炸,伍尔芙接近崩溃并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说来也巧,伍尔芙与另一位意识流大师乔伊斯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去世。1941年3月28日,伍尔芙投河自尽,再次之前,普鲁斯特已经去世,而福克纳在其后其创作中也逐渐放弃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因此1941年对意识流文学也应该是重要的一年。
当然,伍尔芙能取得那样的文学成就,与自己的时代还是很有关系的。在历史上,一个时代往往会牛人云集或者万马齐喑,想想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那些人:文学家托马斯•艾略特、亨利•詹姆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福斯特、伍尔芙,经济学家凯恩斯,哲学家罗素……
顺便说一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如果伍尔芙被称作英格兰的百合的话,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也许可以被称为英格兰的雏菊:没有百合高贵典雅却生命力更加顽强,同时也更贴近下层。曼斯菲尔德出生在澳洲,后来回到英国,生活困顿(在她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忙于寻找工作的女子形象就是她自己生活的写照),甚至差一点沦落风尘,婚后生活也不很幸福,她在得了肺结核后仍坚持创作,虽然盛年早夭,但是她留下了那些短篇小说仍然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的地位。中国诗人徐志摩在剑桥时候,除了写了《再别康桥》,也曾去拜访过这位作家,当时曼斯菲尔德已是肺结核晚期,但是徐志摩在相关文章中仍然把她写得像女神一样,就像《红楼梦》写病入膏肓的林黛玉仍然写得是暗香盈袖、香气逼人及香艳无比一样。这不知应看作文坛佳话还是中国文人的酸腐。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