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女人过着怎样的日子_后村的女人们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 后村的女人们 > 乡下的女人过着怎样的日子
读眼 后村的女人们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12-11 15:12:45

乡下的女人过着怎样的日子

文/王水
三年前的今天,后村(化名)村长正耐心等待着一位远方来客。他不知道这位客人是当时正因“换偶”话题而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李银河。“李银河”这三个字,对他来说,是跟“美国”一样陌生的词。他肯等待客人,是因为本村的“女秀才”从北京打来电话,让他在家等一位“李老师”。中午,李银河教授乘坐的小汽车到来,在胡同口碰到一个难题:胡同太窄,汽车进不去。一位围观妇女好客地说:开俺家去,俺家住村边,路宽!
这位“李老师”和村民一样,大碗吃粥,喝井水,睡大炕,一点儿没架子。但村支书认为“李老师”有来头,组织村里头面人物(皆为男性),向李银河求助:“村里2千多亩地,以前为少交公粮一直报1400亩,现在取消农业税还发补贴,上级只按1400亩发,村里亏大了。你说俺们怎么办?” 不过,支书很快就失望地发现,这位女教授并不关心“正事”,只喜欢找“老娘们儿”唠叨“没用的闲话”。
一项关于农村家庭性别权力关系的社会学调查,在后村开始了。

女人们亲历的故事

农闲时,女人们喜欢坐成堆儿数落家长里短。对“男女不平等”格外有话说,何况还有个外人听得津津有味:
“俺一落生,俺爹就要把俺扔出去,说有一个小子了再养个丫头,吃十几年干饭,将来还是别人家的人。俺娘也不喜欢俺。小时候常挨打。一家人在一个炕上睡觉,家里被子少,俺哥哥尿了床,每回都是俺挨打——大人埋怨俺没有及时把他叫醒起来。”
“有好吃的,先让哥哥吃。就一回有好的先让俺吃的!那年(1962年)发大水,外地运来一些救济,俺家分到一块牛肉。那天黑下(晚上),大人煮好了,光让俺吃,不让哥哥吃,大人们也不吃!俺心里那个美!其实是家里人怕牛肉有毒有病的,怕吃死人!俺当时小,不知道这事,挺高兴地吃饱了,就躺到炕上睡觉了,他们都瞅着俺。到第二天早上俺还活着,他们才相信牛肉没有病、没有毒,才敢让俺哥哥吃!”
“俺爹把两个桔子都剥开,桔子瓣都给弟弟,桔子皮给俺。俺把两个桔子皮吃了,吃得嘴里又苦又涩,连水都喝不下去了,嘴里难受就哭。俺娘看着俺哭,跟俺爸爸说,‘这个小丫头子怎么这么馋!长大了谁家要(娶)啊?’”
还有人对李老师说起内心最隐秘的事(比如家庭性暴力),“(对性事)不能拒绝,拒绝就挨打。……有一回我身上不方便,他要,我不同意,他就打,打得我的牙都掉了一个,满嘴是血。(张开嘴)你看这边,牙窟窿还有呢!”
社会调查选取样本框、确定调查对象很重要;而调查对象提供虚假信息,掩饰自己的非主流行为或想法,是社会调查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李银河善于对症下药,她充分利用初级群体人们彼此高度熟知的特点,迅速把话语背后的事实找出来。比如,后村偶有妻子打丈夫的现象。这位村妇信誓旦旦地对李银河说:“俺家是男人当家,俺受气!”其他围观的村妇立即向李老师告状:“她瞎说!她是母老虎!有一回她拿着大铁棍子(农村冬天取暖生炉子,用来捅炉火的铁棍)把男人追到大街上打!俺们都看见了!”
站在这片世代生息繁衍的大地上,李银河触动了妇女的心,摸到了尘封的真相,也捕到了时代变迁的气息。《后村的女人们》以社会学家的眼光和敏锐的笔触,如实记下了此情此景。数年后,作为读者,当我们在相对较为文明的城市,伴着清茶读着这一行行工整的文字时,眼前还能出现一幕幕生动的原生态情景。这不是小说,不是电影,而是生活在某处的女人们的真实生活。

女人们的生活环境
二十年前,村子四周环绕着芦苇池塘和片片树林,家家有浅井,拎根扁担随时汲水,大白天蛐蛐时常跳进屋里。那时村民下地干活,往往把大门钥匙挂在门上。进村第一天,李银河看到了村庄尚存的原始、纯朴和自然。次日清晨,李银河站在大门口,望着几米远处的麦田,刚刚破土不久的麦苗尖细柔嫩的小叶子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沿平原远眺,一轮红日正从地平线上奔涌而出,巨大的火球瞬间把金黄的光芒铺满大地。她不禁对站在身边的调查员说:站在你家门口比在泰山看日出还壮观!
然而,中国当前发生的变革,场面之壮阔、性质之深入,席卷大地每一角落,后村也不例外。村里几乎所有的男劳力和部分女劳力都在外打工,各种沿袭至今的观念受到全面冲击。“后村调查”期间,2007年春节村里发生一个大变化:村民之间拜年,不再互相跪地磕头,而代以弯腰鞠躬。几乎没有人反对这一变化,年轻人早就急不可耐地希望变革。
李银河看到了后村正向“文明”迈出蹒跚但毋庸置疑的脚步,也看到了村内外正滋生的不安和骚动,比如“性骚扰”。调查报告中写道:“村子四周是小树林,过了树林就是大片的农田。树林和庄稼地,是最容易发生性侵犯事件的地方。每年夏秋两季,种植的庄稼以玉米、高粱、棉花等为主,这些密植高株的庄稼地,在大半年时间里都是女人们刻意回避的地方,因为那里给性侵犯提供了机会。而‘某人和某人钻庄稼地’,也成了‘通奸’的代用语。除非是去自家地里干活,一般情况下,女人们是不愿意在中午人少的时候下地、也不愿意单独经由田间小路的。”
春天的风沙一年比一年大,村里还没有人关心环境、污染,人们生活的最大主题是挣钱。打谷场上给牲畜准备的草料越来越少,因为机械化正代替人力畜力。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极高,因为它们可提高粮食产量。低产值的作物逐渐消失,许多十岁以下的孩子不认识蓖麻、黍米和芝麻等作物。村里不再养鸡卖蛋、养猪卖肉,由于近年地下水位骤降,也不再种植耗水的蔬菜。好在村里的小卖部卖肉蛋奶和各种蔬菜,有钱啥都能买到。
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的,还有属于农耕文明的人与自然的协调。2006年冬,村里的儿童还和大黄狗在玉米苞上翻滚嬉戏,稍大的小孩子在静卧反刍的老牛身上爬上爬下,老人们不紧不忙地聊着七大姑八大姨的家常事,某个家庭的旧物仓中可能还存放着20年前使用的纺线车、织布机。而此景此物,和被变革的许多东西一样,都正在不可避免地成为回忆。

《后村的女人们》的研究视角
自孔德伊始,经涂尔干、韦伯及马克思等搭基建台,一百多年来,社会学研究理论频出,领域渐拓,但研究方法仍未像传统学科那样自成一体。李银河教授既关注同性恋、虐恋等少数群体,也一直关注村落文化、情感婚育。在研究方法上,她素来既注重属于定量范畴的样本选取、统计分析,又注重属于定性研究范畴的方法,并受福柯等学者影响,善于挖掘深层东西,对某些现象或事实得出让人不愿正视的结论。这在她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同性恋亚文化》和《虐恋亚文化》中,多有体现。人文科学发展至今,人们热衷制造术语、意念和概念。李银河从来不是话语创造者,但她的许多话语既招人攻击同时又应者云集,正是因为她看到了别人忽视或故意掩目不看的东西,她还说出了诚恳的实话。《后村的女人们》正是她的价值立场的反映,是她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延续和提升。
《后村的女人们》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该书还解析了关于性别不平等起源,即米切尔的四因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论、弗雷泽的后现代性别理论和威蒂格的社会建构论。作品中受访者们趣味横生的对话,使这部作品不但会吸引农村问题和妇女问题研究学者的关注,更适合那些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广大读者阅读。笔者身边已有多位读过此作品的朋友,都说它让人时而莞尔,时而忧思,知识与心灵皆有收获。
期待此书能像《金翼》一样载入学科史,期待“后村”能像“江村”那样引人关注,愿一南一北,两个“村”能在两个世纪之初,各呈中国乡村进步的印迹。
(注:本文作者系《后村的女人们》调查员、《李银河文集》特邀编辑)

展开全文
有用 81 无用 13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乡下的女人过着怎样的日子”的回应

bunnylove 2011-03-21 19:20:10

读完此书才知道原来真实的农村生活是这样的,开始对此书中的描绘还略加怀疑,后来听舍友讲他们那的生活,原原本本的印证了此书中的内容,中国城乡二元文化的差距真是大吖!~

冷感求暖意融融 2009-12-21 14:48:40

mark一下 要出门回来看~

猫小抱 2009-12-17 12:01:38

让城市还我老家,还我的老枣树,还我的土坯房子和大火炕!

猫小抱 2009-12-17 12:00:25

看了书我才知道农村的男人们为什么那么重要,用时间传承的生活方式都具有适合人们生存的必然性。

米尔 2009-12-11 15:37:23

挺真实的

遇见年轻 2009-12-11 15:32:06

这位“李老师”和村民一样,大碗吃粥,喝井水,睡大炕,一点儿没架子。但村支书认为“李老师”有来头,组织村里头面人物(皆为男性),向李银河求助:“村里2千多亩地,以前为少交公粮一直报1400亩,现在取消农业税还发补贴,上级只按1400亩发,村里亏大了。你说俺们怎么办?” 不过,支书很快就失望地发现,这位女教授并不关心“正事”,只喜欢找“老娘们儿”唠叨“没用的闲话”。
--------------------------------------------------------
哈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