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巴拿马帽子_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 后现代主义的巴拿马帽子
龙川文不留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5-20 01:05:13

后现代主义的巴拿马帽子

       “女孩子们一色的巴拿马帽子戴得歪歪斜斜,可是不能摘下来,因为这是校规,……只要不歪着戴,校方一般不过问,这五个女生的帽子便戴得各具形态。”在《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开篇作者通过人物戴帽子的形象,描述出了小说中人物的风格特性。

       顾名思义,如果仅从名字去判断,人们很容易会误以为“巴拿马帽”原产于巴拿马,而事实上这种草帽出自于厄瓜多尔,只是经由巴拿马而盛行,因此得名。基于此,读者大可放心,因为故事确实是围绕着“布罗迪小姐”而展开,而非那歪斜着戴的巴拿马帽子。

       《布罗迪》是英国著名的当代女作家缪丽尔•斯帕克的代表作,也是作者的转型之作,更是被世界文坛公认的经典之作,小说自1961年问世以来经久不衰,一直被读者和文学家乐道。

       斯帕克在文学创作的领域上涉及面很广,早期创作儿童文学和诗歌,后以小说创作为主,斯帕克在1954年皈依天主教,前后作品一直受宗教思想所左右,所以她的小说中有很深的宗教痕迹,因此被人称之为“天主教作家”,宗教思想的灵性和对事物根本探究的深度,又令其作品更具有内涵和魅力。

       在小说《布罗迪》中故事发生在英国爱丁堡一所传统的教会学校,事业鼎盛时期的布罗迪小姐以独创的教学方式带出自己的“布罗迪帮”女孩,令这些女孩充满热情和魅力让人羡慕;并对她们传授自己的人生经历,并教导她们按其意愿规划未来。而在私生活上这位富有魅力的老师同时吸引了两位同事的爱慕,并试图在精神和肉体上控制他们;直到这些女孩当中有人觉醒看清其两面性,配合学校以阻止布罗迪继续任教,从而直接导致了她事业的毁灭。

       作者将布罗迪小姐成功的刻画为一个富有魅力而又无意识的矛盾个体,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她所追求的事业上,对学生和同事的命运掌控的权力,美丽的布罗迪一边向传统教育机构挑战,给予学生新的进步的思想,同时又以这种进步的教学方式来迎合传统陋习去塑造和限制学生的未来,以至最终在这种矛盾下毁灭了自己,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的学生,而这种影响是积极或消极,作者对这个定义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回答,取决于读者自身对小说的理解。

       斯帕克在创作《布罗迪》时,正值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影响下,小说很自然的受到了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方式主要体现于以一个多角度去解释人物个性和事件经历,其风格具有不确定性,碎片化和开放性。

      在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物编织成一个环形来讨论布罗迪小姐,而非直接对主题进行阐述,这种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已经不言而喻了。而在叙述方式上作者更是用了后现代主义“新小说派”所擅长的预叙手法,以一种先果后因的方式提前告诉了读者人物的结局。例如小说第二章一开始就告诉读者“布罗迪帮”中的玛利二十四岁时在外出住旅馆时遇到大火而丧生。

       法国的著名作家、罗伯•格里耶在“新小说派”的理论中主张,“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

      虽然玛利死于二十四岁,但故事却还没完全展开,于是在读者对这位人物悲惨结局产生同情之前,作者马上就将画面转移到玛利十岁上课时的情景,而这种对情感的掌控更是符合了格里耶“如此而已”的主张。

       《布罗迪》最精彩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这部作品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既带领着读者在故事情节上进行了一次思维的跳跃,让读者有了更开阔的阅读体验,而非一味的按照人物命运起伏而生出情感,在阅读完后能让读者回味和对故事进行思考,这点无疑是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

       回到巴拿马帽子上,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要拿女孩头顶的帽子说事?那回答则是:为什么不呢!

       这种英式幽默,或许会令英国人欢笑,相信很难令中国读者产生笑意。这种不同文化差异的表现也出现在这部小说中,尽管翻译的很出色,但英式思维方式和异域文化的差异,还是令这部佳作失色不少,无法完全展现她的魅力。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