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人俱乐部】管中窥豹——从新闻人的视角看中国社会变迁_我遇到你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 我遇到你 > 【书评人俱乐部】管中窥豹——从新闻人的视角看中国社会变迁
Lovely Tom 我遇到你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8-06 22:08:44

【书评人俱乐部】管中窥豹——从新闻人的视角看中国社会变迁

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变是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正所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亲历历史,见证中国前行的每一步脚印。而新闻工作者,更是要以其敏锐的头脑和多元的思路,看到中国社会的问题与痼疾,并用媒介这一社会公器来力图推进问题的解决。毫无疑问,敬一丹是新闻人中的佼佼者,她个人的经历,也是那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人的缩影。
平日里与陌生人闲聊,问及学的是什么专业时,每当我回答说:“新闻”,几乎99%的下文都是这样的:“那你们将来是要进电视台的吧?”虽然我跟人解释不下20遍,新闻不等于电视台,进电视台不等于一定要当主持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群众最熟悉的媒体就是电视台,最熟知的媒体人是主持人。因此,主持人的水准关系到整个节目的成败。白岩松之于《东方时空》,敬一丹之于《焦点访谈》,都是这个道理。他们采编播合一的高制作水平,优质的选题,犀利的评论,精妙的观点,都是长期以来节目有大批忠实观众的保障。
敬一丹是50后,这一代人经历了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成长历程,今天的年轻人绝对无法想象粮食、布匹需要凭票供应是怎样的情景,也无法想象上山下乡的酸甜苦乐,更无法想象当时的年轻人那前途未卜的彷徨与恐惧。每一代年轻人都会彷徨,但被外力干预的那一代,他们的人生如浮萍一般,不一定漂到哪个或险恶或安全的岸边。
关于知青生活,敬一丹写的不多,这本书主要以她的新闻从业经历为重点。读梁晓声的小说时,我还曾问过当过知青的老师,那时的人们说话真如小说里那样概念化、形式化吗?老师的回答是肯定的,她说,你们现在肯定觉得无法理解。那众人皆醉的年代,能阴差阳错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敬一丹是非常幸运的。人生的每一步,在日后看来,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社会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谁曾想到当年不受重视的电视,如今成为最权威、传播范围最广的媒介?90年代的新闻人,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每走一步都是自己在探索,这样可能很辛苦,但也因没有可参考的标杆而打破传统的束缚,可以尽可能地按照电视媒体人自己的思路去做,从这个角度说,作为第一批探索者,敬一丹他们是幸福的。在丰富多彩的90年代,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人们都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储备,一个崭新的时代风貌在各行各业中体现着,媒介作为传播工具和宣传工具,可谓是遇到自己的黄金时代。
在这样的黄金时代,诞生数个优秀的知名栏目,敬一丹长期主持的《焦点访谈》是我们熟知的。如果不是她自己在书中写到《一丹话题》,我甚至不知道曾经存在过一个这样的节目。当时节目中讨论的扶贫、城乡户籍差异等选题,至今仍有意义。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在物质上有极大的飞跃,但整个社会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多,这是转型时期所必然经历的阵痛。
敬一丹、李修平、水均益等一代新闻人的淡出,是媒体行业一个时代的渐行渐远。作为新闻人,敬一丹对新媒体似乎缺乏些新闻敏感,但当她意识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时,毅然跟上时代的脚步,开微博,在央视微信平台读节气。这种与时俱进、实时更新的态度,是一个新闻人的习惯使然。
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了革命性的改变,电视的地位受到冲击,可能很多年轻人现在极少看电视,但网民对CCTV的不满却在互联网这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恣意发挥。可能敬一丹刷微博时会看到一些大家批评的言论,不知她会做何感想。观众认为新闻节目不够精彩,不够尖刻,而他们不了解的是新闻人在这背后的诸多无奈。在央视这类媒体工作,就像在刀尖上跳舞一般。这比喻不是我的原创,这是曾经读的一本记者纪实作品里写到的。李安曾说过,他没成为导演前经常批评别人的作品,自己当导演之后方知做导演的艰辛,再也不随便批评别人了。记者也是一个道理。观众批评敬一丹他们,不知实践新闻理想之难。
敬一丹在最好的时光遇到恰当的机会,从而走上新闻人之路,可以说是非常幸运。这种幸运既是她个人的幸运,也是我们作为观众的幸运。我们常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注重脸面了,精神内涵似乎被人们遗忘。在今天的社会是无法生产出那样一批优秀新闻人的,他们,也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见证中国社会的变迁。她遇到新闻理想,遇到观众,成就一生的事业。我们遇到《焦点访谈》,认识一个变化中的中国。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