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最后50页的情节突转,《幻爱书》可能只是一部冗长沉闷、胡编乱造、充斥着大量情色描写的末流爱情小说:故事女主人公雅克琳先后在美国、意大利和法国与三名男子经历了一见钟情的热烈爱情,但是最终三人在短时间内全部死亡,雅克琳伤心欲绝来到海边独自神伤。但是阿纳托利·托斯像变戏法一样,让这个爱情故事在最后50页里先是变成了惊悚悬疑剧:雅克琳怀疑三人都是被人谋杀,而自己的生命也面临威胁。但最终谜底揭开是又成了一段绝世惊情:原来先后与她相恋的三个人其实是一个人——一名真实姓名始终没有披露的作家,这个作家先是以大学教师斯蒂夫的身份与她相恋,后来为了挽救与两人逐渐平淡的爱情,先后整容成了意大利演员和法国赛车手,以期与雅克琳再续情缘。
由此书卷首所列互联网上读者的反应来看,这个看起来凄绝无望的爱情故事赢得了很多读者的心。但是,这个爱情却未免太过离奇,其中有太多不合情理的内容。例如,斯蒂夫仅仅是一名美国作家,却何以能对欧洲的大学和顶级建筑公司产生巨大影响?雅克琳在欧洲学习结束后为什么没有回美国去找斯蒂夫?斯蒂夫的容貌、声音可以改变,但是生活习惯却往往很难改变,雅克琳从头至尾怎会毫无觉察? 雅克琳为何从来没有突然上门找过她之前的恋人?……
上述这些不合情理的内容不禁让人猜疑:阿纳托利·托斯怎么会写出这样一部隐含漏洞经不起推敲的小说?除非他写的根本就不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确实,如果从比较学术化的角度来看,在爱情故事的表象之下,《幻爱书》更像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的小说。
小说的主题看似是爱情,但实际书中上处处都是对爱情的反讽和消解。雅克琳看似很专情,但实际上是非常滥情;与此相成鲜明对比的是,“作家”专情的又走向了偏执甚至变态。雅克琳和她的恋人们似乎更多地忙于交媾而不是交流,雅克琳和“作家”的叙述充满了自怜、自恋和自虐的色彩。“作家”将其与雅克琳的感情逐渐稀薄归结于雅克琳的智力成长超过了他,这无疑非常牵强和可笑。从故事最终的真相来看,他们之间的表白和誓言更多是矫情和谎言。从故事的情节来看,《幻爱书》对很多爱情小说中那些巧遇、坚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桥段的嘲讽。“作家”试图要精密地安排他和雅克琳的爱情,但是无论他准备得多么充分、多么努力,最终都是徒劳,最后的结果都超出了他的掌控能力,最终他的分身恋爱法只能以假死来草草收场,并直接导致了雅克琳的精神崩溃。这倒应了佛教的话:“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火之患。”从作者角度来说,这无疑是对理性思维和传统小说中的必然性、确定性的否定。当然也可以看作是阿纳托利·托斯对作家创作的反思:作家总是试图创作出自己想要的理想作品,但最终创作的作品,甚至作品中人物命运的走向,都可能和作者最初的设计大相径庭。从小说的结构上来说,雅克琳在海边读到的书,“作家”送给雅克琳的关于他们两人爱情的两本书,以及“作家”将要创作的下一本书——《幻爱书》,形成了俄罗斯套娃式的小说结构,带有强烈的互文性和元小说色彩,而这种元小说的手法又正是对小说内容真实性、可靠性的消解。
正如这本书的英文名“Fantasies of a middle-aged woman”所显示的,《幻爱书》更多的是消解、反讽爱情的荒诞狂想。不过由于作者的巧妙结构安排和出色的戏仿能力,弥合了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鸿沟,从而吸引了很多喜欢爱情故事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