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的心灵成长史_天使湾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 天使湾 > 一个女人的心灵成长史
日照东渔 天使湾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8-23 08:08:43

一个女人的心灵成长史

一个女人的心灵成长史

虽然对《天使湾》的作者布鲁克纳一无所知,但布克奖获得者这一身份首先吸引了我。布克奖是我所看重的奖项,在我知晓的几位布克奖获得者当中,很多都是备受推崇的作家,比如库切,麦克尤恩,还有新近获得诺奖的门罗也曾是布克奖得主。这些大师级的作家使得布克奖增加了分量,在文学史上闪闪发光。
翻开《天使湾》,读完前几章差点没能分清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叙述人总在那里絮絮叨叨自己的家常小事,“我”的童话般心态,母亲的单身生活状态,遇到西蒙后跟他结婚,住到后者的房子里。这种简单情节搭配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读着读着让人快要睡着了。但我还是坚持读完了,小说里有那么一股断断续续的韵味,微微弱弱吸引着我。
佐伊从头至尾显露着软弱的性情,纠结于一个桀骜不驯的男人亚当,一个“永远都不会放弃自己的愿望而去认同我的愿望”的人,最后两人不了了之,各奔东西,甚至很久以后在共同朋友的婚礼上再见面时,互相讥讽对方不会找到结婚对象。
母亲本以为自己获得了一份幸福的再婚生活,一种可以依托的关系,然而事情并不那么顺利,住在西蒙的房子里有诸多不适,虽然她很愿意同西蒙安稳地生活下去,与西蒙的关系也是尊敬多于爱恋,她内心惦记着回到原来的房子里,她不知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于是对过去心怀眷恋。“我”与继父西蒙有着努力的沟通,希望消除之间的隔阂,因亚当的一次掺和,“我”对西蒙近乎窥私的举动产生了反感。当“我”离开家,逃避母亲的新家,“……我拒绝了这种角色,就像我拒绝做向母亲倾诉的那种女儿。倾诉的时代已经逝去,那属于相对纯真的学生时代。”一个女人在一步步有意识地让心灵出走,寻找自己那一片自由天地。
小说从第9章开始出现戏剧性变化,像是一个温吞的家庭伦理剧先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以后,再来一个突发事件,让西蒙跌倒去世,母亲因此昏迷,而她们住的房子真正的继承者托尼也赶来了,占有了本属于自己的房子,给佐伊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小说才有了明显的矛盾冲突。
“总的来说,我是希望自己做个孩子。”一切表明,佐伊一直走不出童话世界,追求虚妄的内心自由,最终收获了制衡式的关系,虚妄地继续下去。佐伊一直幻想有个王子一般的人物来拯救她,亚当不是,西蒙顶多是一个好继父,最后她期盼巴尔比就是那个救星,佐伊对巴尔比医生产生了精神相通的感觉,也许一厢情愿的情愫多一些,但亦是无法躲开人与人之间隔阂的鸿沟。事情没那么如意,一切都不如她想象中完美,于是残缺让她快速得到成长。
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这个小说,也不喜欢这些人物,婆婆妈妈絮叨式陈述和议论,干巴巴的心理描写(所以才有了这些干巴巴的人物),对人物心理并没有纵深的剖析,一种能使人触动的深度。虽然我对故事性不太强求,甚至反感只有故事的“故事会”,但这个很像散文、缺乏小说气质的小说还是打动不了我,也许这是作者刻意而为,正是为了大篇幅突出女儿和母亲在困境中犹疑的心境和挣扎的无奈。另外,翻译的不可及或带出一些歧义,进而破坏了原小说的味道,但总体仍会体现原作的气质,《天使湾》完全是一副传统小说套路,心理描写过多,平铺直叙,没有什么大的起伏,心理描写也不同于乔伊斯的天马行空,后者善于挖掘事物的延伸意义,布鲁克纳却只是停留在制造心灵鸡汤的角度,积累的情感转化为内心意识的新感悟,人物就是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成长起来。
小说在梳理刻画人物之间的关系上有所深入,佐伊与母亲的亲密以及疏离,佐伊与亚当的似是而非,佐伊与继父西蒙的远而敬之,巴尔比医生和姐姐的相依为命,医生姐姐和佐伊的敌对情绪,佐伊与巴尔比医生的试探接近(这对关系诉诸笔墨不少,佐伊只为从医生那里获得拯救。),以及,细节处还着重写到养老院里勒瓦索尔夫人和她孙子之间的隔阂,就在一次次关系的碰撞中,心灵一次次经受了触动,最终找到自己的情感出口。
作者还喜欢在文里插入一些著名作家的小说以及主要人物,小说开头就描绘了对童话世界的向往,提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昭示着主人公佐伊沉浸在自己单纯的童话世界里。再有从契诃夫小说里的人物为自己找到共鸣,她是顺从的奥伦卡,亚当是爱上了“带叭儿狗的女人”的愤世嫉俗者古罗夫,吊儿郎当,不会为谁改变。提到最多的是狄更斯作品,《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等,被大卫科波菲尔这个角色深深吸引的佐伊期望受到这些品行不凡的年轻人指引,客服自己的困境。当无助的佐伊渴望回家享受一点慰藉的时候,她想到幸运的尤利西斯还有珀涅罗珀在等待,所以更加感伤。佐伊跟随母亲离开伦敦,住进西蒙的家,然后被迫离开,再到渴望回到过去或者寻找另一个家,这是一条放在明处的线索,捆绑着感情的波澜起伏。
其实,布鲁克纳在《天使湾》所显现的写作风格有些近似法国新小说派图森的风格,却又显然在更深层次的追逐上输给后者,图森的心里刻画平淡无奇却总会带出一丝痛感,这是图森的高超之处,即便他的小说根本就没有故事情节,只是两个人物之间敏感的关系网。
最后佐伊似乎顿悟,“生活教会我去接受,最终我明白接受就是一切。”小说结尾终于献出一碗心灵鸡汤,为各位看客润喉。佐伊的心境打开了,就好比她常把自己看作大卫科波菲尔,现在她也走出困境,开辟了自己的天地,她终于成长为她的大卫科波菲尔。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