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读后_女心理师(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 女心理师(下) > 《女心理师》读后
目光向下 女心理师(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7-08-13 17:08:27

《女心理师》读后

    三天的休息日,没有约到喜欢的姑娘,只好闷在家里把那本盗版的《女心理师》看完。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我给的评价是:以后畅销小说还是买盗版比较保险,至少心理上不会有多大失落和后悔。
    虽然毕淑敏在后记中申明说:“我不是课堂上的教授,只是一个笔随心走的小说家。”也请医学和心理学的专业人士不用费心端详这部小说,但因了这个书名的缘故,即使是普通的读者也不会只关注故事的架构和文字的描述,而是希望能通过它窥见心理学之一斑。这恐怕也是这部小说能够畅销的原因,毕竟现在太多的人困惑于物质丰富之后为何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不降反升。
    我敢保证,凡是报有这种想法与期望的读者都会感到失望。如果按照毕淑敏为我们所描述的心理师的工作情况来看,心理咨询有一半是类似电台午夜情感热线之类的工作,倾听当事人的烦恼,用一些浅显的道理对其进行开导,甚至可以说,心理师就是一个当事人的倾诉对象。
当然有一些看起来层次较深的案例,比如大芳和老松的故事,在我读到每次都是大芳主动邀请一个女人到自己家里常住,然后就是老松的出轨之后,就已经断定,问题肯定是出在大芳身上。果不其然,最后大芳讲到自己的母亲一直给人做小,受尽欺凌,临死对大方说:“你以后一定要做大……”至此问题症结已经很清楚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作者还让做为心理师的贺顿很是乱七八糟想了一通,最后才搞明白,让读者等的着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毕淑敏不是蔑视读者智商,就是单纯为了凑够字数在说废话,而且这对小说主人公形象的伤害是致命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描述贺顿接受心理学权威的催眠时,一个火苗就写了好几百字,好像神乎其神,而在我看来有些牵强附会、不着边际。
    这就是这部小说最致命的弱点,它努力想向读者描绘心理学的深邃和神秘,而其用来佐证的案例却大多显得低级和苍白,这种反差大大弱化了小说内在的张力。
    或许,作为主人公的女心理师贺顿的故事是最有张力的,这可能也是作者刻意为之。由于12岁那年遭受继父变态的性侵犯,导致贺顿总感觉自己下半身冰凉,对性的态度淡漠,这个谜底在最后通过那个心理权威亲身实践被揭开之后,你会感到这是一个多么俗套的故事和诱因。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记忆竟然被贺顿化作了潜意识,只有通过深度催眠才能唤醒,而这个人竟然作为心理师医治(只能先用这个词)了很多其他的心理疾病患者,这不能让我信服,如果这种记忆都可以算作潜意识的话,那么我对心理学的科学性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的理解中,只有类似弗洛伊德所说的“每个男孩都想和自己的母亲做爱”才算潜意识。
    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在毕淑敏的描述中,似乎成长初期的某段导致我们心理创伤或者心理扭曲的事件被发掘出来之后,我们的心理问题就解决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师只不过是一个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角色,或者说,是一个引导我们自己真正认识自己的角色。而我的疑问正在于此,因为意识到它们并不代表着解决,那些经年累月所积累起来的心理纹路很难熨平,而这才是心理师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并不仅仅是帮助当事人回忆往事而已。
    另外,回到小说写作本身,多线并行的安排没有错,但是这不应该使叙述变得支离破碎,否则反而起不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抛开以上这些不足,我欣赏毕淑敏作为女性写作者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洞察力。但比起正文,我更喜欢她写的自序。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3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女心理师》读后”的回应

初冬 2016-04-15 01:09:49

觉得好多书序都比正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