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恋人与今日之尴尬_快乐影子之舞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 快乐影子之舞 > 昨日恋人与今日之尴尬
眼泪流回去 快乐影子之舞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12-03 13:12:42

昨日恋人与今日之尴尬

目前我只读了《沃克兄弟》,真的很喜欢,故事和情绪都是渐次推进的:首先是在一个静谧的傍晚展开,小女孩和父亲在湖边的谈话,让女孩顿悟到生命的短暂易逝,人的一生在苍茫洪荒的时空里只是匆匆一瞥,个体的情感和经历很容易被时空裹挟卷走。这一段给整篇小说定下了苍凉悲观的基调。然后转而描写女孩的母亲,母亲与小镇格格不入,并且瞧不起女孩的父亲,暗喻了夫妻两人的感情疏离。做推销员的父亲其实活得很尴尬,一直以自嘲、夸张的方式来自我消遣。后来在推销受辱的事件后,有意无意将车开到初恋情人诺拉的家——一个老处女常年陪伴盲眼母亲的荒芜的家园。

       门罗通过诺拉的言行反映出她内心的尴尬,与初恋情人不期而遇令她手足无措,自己却打扮得像个农妇,又因为看到对方的一双儿女而心生醋意。

      他们进屋后的那一页描写算是全书的高潮场景,连小女孩得看得出诺拉与老母窘迫的生存环境,隐没在乡间孤独终老,无人关心无人过问。

      小女孩通过墙上的圣母像断定诺拉一家是天主教徒,亦即女孩奶奶和姑妈口中的“异教徒”,从而暗示了父亲与诺拉当年劳燕分飞的原因:宗教信仰的分歧。

      通过跳舞一节看得出来,诺拉可能会是个更称职的母亲。当诺拉邀请父亲与自己共舞一曲,却被父亲直接拒绝,也许是他不愿当着儿女的面这么做,也许是近情情怯。诺拉黯然的说:我可以独自一人喝酒,却不能独自一人跳舞。

      父亲随即告辞,从两人匆匆道别来看,他们是不会去互访对方,不再打扰彼此的生活,也许这次便是诀别。

      归途上父亲沉默寡言,见到旧日恋人,勾起往事愁绪,让他不得不对生命严肃起来,他不再以滑稽的自嘲欺骗贬低自己。

     回到小镇又是一个傍晚,虽然经历了一场回忆,而人总是要回到平常生活中,这个结尾和开篇形成了呼应:人都会臣服在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中。伟人的人生经历有千百种,普通人的回忆却是如此淡然平凡。

      结尾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小女孩忽然惊觉奶奶用“踩铲用错了脚”来形容异教徒是很过分的措辞和观念,以此表达对拆散一对恋人的愤懑。情绪在这里得到了释放和终结。

      相比谴责种族隔离制度的多丽丝莱辛、纳丁戈迪默,争取黑人民权的托尼莫里森,揭露罗马尼亚极权制度的丽塔米勒等诺贝尔文学奖师姐。爱丽丝门罗算是诺贝尔文学奖最不政治、最另类的一次选择。而我个人最爱的也恰是这类偏爱无名普通人的作家。


---------------------------------------------------------------------------------------------------------------------------------------

     
《乌得勒支的宁静》:两姐妹的人生轨迹

    挑灯夜战读完了《快乐影子之舞》,我承认阅读的心情起起伏伏,有的篇章很喜欢,有些感觉欲语还休、语焉不详,但总体说来,透过艾丽丝·门罗的这部处女作,我自认为已臻于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悄悄发生改变。门罗的作品全然无关宏大的叙事架构,她笔下的人物和环境真是要多平凡有多平凡,要多卑微有多卑微,某些甚至卑微过读者自己平淡的生活。而她作品的力量正是来自这些被逼入绝境的生存状态。它促使人重新去思考、去定义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被贬低的人物,门罗以自己的作品践行着西方的人文传统:尊重世上的每一种存在。

    本书的15个短篇有一共同特点,每篇中总会有一段话精准的定位主人公的身份和状态,而这段话往往具备扩展意义,透过书本迫近读者产生共性,主人公的困境很多时候也是众人的困境。这些描写一般不会出现在开篇也不在结尾,它的安排有任意性,所以,即便有时一片小说结束时让人感觉收获不大,仍有一段描写会停驻心底。

    这本集子中的人物、故事围绕加拿大一个不知名集镇“朱比利”及周边发生,各章中反复出现叫“海伦”的女主人公,作者却并未交代是否系同一个人物,这样的安排在相当程度上营造出狭小熟悉的生存空间。

     这里我想重点分析的是《乌得勒支的宁静》一篇。没想到全书临近结尾的这个故事带给我最多的感触和震撼。

    朱迪和海伦姐妹俩成长于朱比利附近的荒凉小镇上,除了大学四年,她们就没离开过,她们一起照护着瘫痪、心智缺失的母亲,家中仅有三个女人,这是一个父亲缺位的家庭。她们以麻木、封闭感情的方式照顾缠绵病榻、需索无度的母亲。后来海伦远嫁多伦多,并诞下一对儿女,姐姐朱迪则永远的留在镇上,照顾母亲一直到死,始终未婚,过着心如死水的生活。母亲的葬礼海伦没有回来,理由是风雪天气航班停飞,其实她打从心里也不想回到让她感觉羞辱的家乡。

     咋看起来,这是一个关于还乡疗伤的故事,但情感的冷漠与伤害一直到结尾也没愈合,亲人间也没达成实质性的宽容与谅解;如果这是一个关于回忆的故事,它也缺少温暖和重新定义。我们看到的,只是海伦回到一成不变的故乡,回忆起疯疯癫癫的母亲,因为她的不在场感到暂时的失落;拜访两位老姨妈,看到她们数十年如一日修女般清苦的生活;还有她的姐姐,终生沦陷于小镇的朱迪。读者看到的,仅只是门罗以残酷而精准的笔触再现了镇上的若干人物和她们的生活轨迹。能否引起共鸣,纯属读者的意愿了。《乌得勒支的宁静》算是全书中最私人化的一篇小说。尽管其他小说清一色以第一人称“我”展开描写,我们却知道,作者将的是别人的故事,唯有《乌得勒支的宁静》更像是讲述自己的散文。

      想起日本电影《何时是读书天》,影片开端女主角的自述“毕业后,哥哥姐姐们都离开了,只有我留了下来”。朱迪正是那个“留下来”的人,一直活在童年、少年的情境中,目睹并陪伴长者的衰老与死亡。埋没梦想、独自凋零,她们不属于明天,看不到越缩越短的未来有任何改变的可能。在这世上,在那些远离繁华都市的外省小城,还有多少被种种原因湮没的生命。

     直到小说结尾,朱迪仍对改变人生采取了谨小慎微的悲观态度。

     她真的打算就这样过一辈子了吗?

展开全文
有用 46 无用 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昨日恋人与今日之尴尬”的回应

包子 2016-09-27 22:52:35

看的好累,好压抑的一本书

奥德赛还没有看 2015-04-17 20:46:59

你的分析真的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