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世界,要有观_青瓷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职场 > 青瓷 > 要有世界,要有观
游伟 青瓷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4-02 22:04:58

要有世界,要有观

关于小说,以前有所谓“雅俗之争”,也有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二分,甚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虽然并不针对文学,不过对于大众文学的市场取向也多有批评。如今“反对崇高”的市场经济大行其道,各类书店各种排行榜莫不见职场小说、官场小说的身影,而那些题材更加严肃的小说则很难成为畅销书,当年的争论似乎已经分出胜负。不过评论家认为经典的那些小说,比如《百年孤独》之类,除了在国外是长销不衰的读物,在咱们这儿也有不菲的销量。如此一来,判断一部小说究竟能否进入艺术的范围,是不是就没个标准了呢?
当然不是。标准还是有的,“世界观”就是一种。有很多所谓的严肃文学,过于迷恋观念的传达,急忙要表现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领悟,却偏偏在自己的小说中找不到“世界”的影子,这样的小说自然无法被“世界”接受,作者的观点再高级都没有用。与此相对,有很多职场小说、官场小说,孜孜于各种细节,尽力满足读者的窥探欲,却丝毫不见作者批判或者分析的观点(当然是用文学的语言),似乎更像是小说化的产品说明书或者使用指南,这样的小说纵然受众广泛,哪怕故事再精彩,恐怕也无法称之为“好小说”。所以说对于小说来说,写的是什么(题材),怎么写的(手法),都不重要。关键还在于能不能通过文学的手法给人传递出对人生或人性的反思。这么说可能还比较抽象,不妨将最近比较火的《青瓷》拿出来做个例子。
《青瓷》的作者浮石原本是个商人,做拍卖行的,后来因涉嫌行贿身陷囹圄,在狱中出于消磨时光的需要,创作出了小说的初稿。和很多初次进行文学创作的人一样,浮石的这本小说写的是他最熟悉的题材。小说讲述了3D拍卖公司的老板张仲平为了拿到拍卖业务,周旋在法院执行庭各个科室各级官员、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与自己有生意往来的各种商人之间,借助各种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恐怕无法想象出来的手段,搞定各种各样的关系。张仲平确实是高手,看书中他如何“搞定”执行局侯昌平的过程,你不得不佩服他手段的高明。
侯昌平其实算是比较有原则的官员,甚至可以说是《青瓷》这本小说中唯一一个勉强称得上清官的法官。但是清官也是人,侯昌平可以在办公室拒绝张仲平小恩小惠塞过来的名烟,却也不会拒绝张仲平送点酒,他自己好这一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毕竟也算是合作伙伴,连一点礼物都不收也不是很合适,就好像医生不收病人红包,恐怕病人心里也不踏实。不过侯昌平老年得子,对儿子很是溺爱,尤其希望二字能走书法的道路,这一点被张仲平敏锐地发觉。他首先是通过自己的关系,给侯昌平的二字安排名家指导,后面更是将小侯的字当成书法作品拿到拍卖会上,既满足了侯昌平的虚荣心,又使得给侯昌平变相塞钱的动作有了合法的理由:毕竟是合法拍卖所得。侯昌平就这样一步一步,被张仲平抓在了手里。
小说中甚至在张仲平搞定各种人时,都给他的动作配以说明,比如说“你在请人吃饭时,忽然来了电话,问你在干嘛,你是绝对应该含糊其词的。因为被你请的人,需要你保持这种私密性,这就像不成文法一样不可抗拒”。正是大量的段子与类似这种“经验谈”,使得作者底气十足地宣称他的小说可以视为“社会关系手册的文学版”,对小说具有某种“实用功能”毫不讳言。除了官商关系上的操作办法外,作者还仔细地介绍了男女关系的“内幕”。这位张先生,简直像是武侠小说中所谓的成人童话式人物,除了精力旺盛之外,还能从容地周旋在妻子与两个主要情人之间。还真是全书性质的“社会关系手册”。
大概正是因为作者特殊的经历,所以书中除了上文引述过的“心得”,其实还有不少别的体会,比如作者将社会比喻成“窑”,它的魅力就在于虽然像张仲平这样的关系大师能熟练运用各种手法,但是还是无法绝对地保证不出现“窑变”的情况,而“人际之美”就在这种窑变中体现出来。张仲平在小说中一直无往而不胜,最后终于失败于“窑变”,成就了“奸近杀”的必然结局——要是张仲平最后还是成功者,恐怕作者也不知道该怎么结局,同时这本书恐怕也不能被出版。在总结各种关系时,作家在足本后记中表示,他所要揭示的是“当下社会中官商交际方式、男女关系的本质——被温情脉脉的面纱包裹着的各种关系背后的利益交换”。
既然作家都讲到这个地步,我们便可以从容地说,这本小说确实是有“世界”的:它充分地表现了拍卖行当里的各种细节。它也是有“世界观”的:也就是作者自己讲到的这些东西。看起来似乎这就是要进入艺术的殿堂了,然而并不是如此。且不说作者所谓的“男女关系的本质就是利益交换”简直就是与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关系自相矛盾,退一步说,这种所谓的观念,实在很难称得上高明。世界观也是有境界高下之分的。这本小说应该说确实比时下很多只有世界没有观的所谓官场小说、职场小说要强了很多,却依然距离真正的文学有很远的距离。不过,翻看这位作家的其他小说,尤其是根据这本小说的大体故事居然可以又改编成“秘色、窑变”两本,猜想作者的追求也许并不在此。

                                                      发表在《文艺报》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