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同志的书都读过,算半个FANS吧,读完这本《职场新物种》,虽无从前拍案叫绝之感,但也有一些收获,想着该写点东西,正式消化一下。
说来奇怪,读他的书主要是为明白在工作的路上该如何走?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却与职业规划无关,一是他在被俞敏鸿拉回国加入新东方前在加拿大混得挺惨,某年为表对母亲的孝心,托朋友从香港订了一年精美《读者》杂志;二是卢跃刚的《新东方的三架马车》中描写的以徐小平和王强为代表的管理层在某酒店包房力劝俞敏鸿辞退其家庭成员时,俞敏鸿母亲闯入,痛斥,俞敏鸿当众下跪给徐小平等人带来的崩溃感。
人需要工作,需要一份干着爽又能满足生活、交往、尊重需要的工作,这种工作当然不会一蹴而就,这就需要职业目标,需要规划,不知道去哪,怎么去也就无从谈起。这点和投资一样,时间的复利效果同样管用,你开始得越早,到后期把别人拉下的距离就越大,简单说就是越早量变积累,越快质变飞跃,也即徐小平所言的“可控人生核聚变”。
规划也好,设计也罢,生命总是充满意外,并不总能实现,正因为未来的不可知,才让我总有好奇心?但这种种变数到来时,往往需要做出选择,没有框架,又怎么会有思考的路径呢?
传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的体会是,当你不把注意力聚焦到某个点时,你压根就看不见。这种持续地聚焦就像在不停地对上帝暗示:“酥哥,我想要,我真得想要,给个面子吧”。
职业目标从何而来?从生活实践中来,从人生思考中来,从市场需求中来,最靠谱的,当然是从工作经验中来?习惯性地以“一个中心(人生观、价值观),两个基本点(兴趣,能力)”进行思考,职业目标自会日渐清晰。价值观有很多替身――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要做成什么样的事?怎么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兴趣――记忆中最愉快的回忆来自什么事?什么事就算没钱拿我干着也挺爽?;能力――我做成过什么事?我估计现在能做什么事?。
职业目标确定后,人生似乎依然有着无数的矛盾?要考研吗?要留学吗?为了和异地的她在一起,要放弃现在的工作吗?要跳槽吗?
关于考研(留学)
考研(留学)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终生职业为目的。否则,多一个学位,就多一份精神负担,多一份就业压力,多一份年龄恐慌,多一份人生失落。职业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工作经验、学业的平衡: s(success)=e(education)+e(experience)
关于爱情
爱情是人生最美丽的情感,是一种应该勇敢大胆,光明磊落去追求的神圣人生价值
两情若是久长时,就必须朝朝暮暮
关于坚持
在没有学会坚持之前,是没有资格去学习放弃的。投资,最难的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工作也是。只有坚持,才能实现连续的正向积累,时间的玫瑰才会为你绽放。当然,人生最郁闷地大概莫过于,我死扛了很久,花开了,不是玫瑰,是月季。
关于适应世界
无数的人告诉我们:你不可能让世界适应你,只能你去适应这个世界。我的体会是:不要轻易地去改变自己,除非撞了N次南墙后,你确定地对自己说:嗯,这点是我要改的。然后以此(只是这一点)为引爆点去开始突破。徐小平说: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也不要让这个世界摧毁我们,我们要在利用这个世界的同时,自己改变自己。我更喜欢罗永浩这句话: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注定会改变这个世界,或者,你让它更美好了一点,或者,你让它更恶心了一点
木桶理论说:你的成就取决于你最短的木块有多长。我觉得人生不是木桶,它更像合力,我的优势、弱势在我所要前进的方向上都有其对应的分解力,这些分解力的合力才是决定因素。所以,在擅长的领域付出十二分(过去的日子表明,我充其量能做到八分)的努力取得十分的成绩是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