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一场小型金融危机实验_同业鸦片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职场 > 同业鸦片 > 钱荒,一场小型金融危机实验
男秘 同业鸦片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2-19 22:02:03

钱荒,一场小型金融危机实验

钱荒,一场小型金融危机

2013年6月,中国发生了一场小型金融危机;从流动性危机开始(6月6日),到6月25日,20天跌去422点,下跌18%。24日到25日两天急跌194点,最深跌幅11.4%,几乎一半股票跌停,巨大的恐惧笼罩着中国资本市场。

钱紧到什么程度?6月6日,上交所一天回购利率飙升到24%,至4点半,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飙升到28%。2008以来泛滥的货币,一下子全消失了。而到6月20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达到28%。

若按此利率计算,股票的市盈率至少需要在4倍以下,才能匹配资金成本,也就无怪乎股市会闪崩了。这样的故事在过去发生过,未来仍然可能继续上演,投资者不可不查。

事后来看,7月5日,6月底M2数据公布:14%,距国务院13%的任务尚差1个百分点,而5月底数据为16%;央行收缩近1万亿的增速货币。次日,央行调侃:市场还是理解央行的是精神,钱荒就算“金融风险测试”吧!

钱荒的前世今生

在钱荒发生之前,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大搞金融创新。比如书中提到的浦江银行(根据书中提到的资金平台,判断浦江银行实际上就是兴业银行)及其非标业务,即是一例。数据上来看,截至2013年6月,信托资产从年初的7.4万亿膨胀到10万亿,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比达四分之一,理财余额超过9.2万亿,券商资管半年速增一倍。

当时非标业务的资金去向主要是房地产,被监管机构严令限制发放贷款的行业。可是在当时,房地产依然是一个至少看起来是抗风险,且同时能支付高利率的行业。比之政府支持的光伏产业、风电产业、Led产业的状况看起来要好的多。

而且,同业变向贷款还有一些其他的好处:第一,不占用资本金,不消耗资本;第二,不交存款准备金;第三,批发优势大,节约人工成本;第四,还可以间接把风险送给市场;第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第六,没有理财那些限制;第七,符合央行把间接风险化为直接风险的总路线。

不考虑房价下跌的风险,其最大的风险是“短贷长投”。资金来源是“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一类开放式、滚动发行的信托产品;对应的房地产项目往往借款期限较长。同时,没有存款准备金作为垫付基础,这就使得流动性一旦收缩,就可能形成链式反应。微小的资金缺口就能将利率推高到一个荒谬的程度。特别是在3月25日,银监会8号文限制了非标产品扩张,浦江银行超标。无奈之下,浦江银行终止了协议续约,资金断裂。而当时同业资产巨大的城商行和股份行都遭遇了此种困境。

6月底之前,是银监会针对8号文的落实情况展开检查的时点;这迫使银行将表外非标资产转移至表内同业资产,直接挤压同业拆借额度。更为诡异的是央行拒绝放水的态度;在6月20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声称要尽快结束QE3;而中国央行逆市而为,居然发行了20亿央票,拒绝放水的态度给整个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恐慌。

另外一个例子是长信银行的债券代持业务,在看好央行可能降息和过高的盈利指标压力下,以百亿自营资金为基数,利用杠杆放大养券,总规模约千亿,十倍杠杆。当流动性收紧,利率走高时,其危机程度不亚于非标业务。以长信银行周喆当时计算,若日拆利率升到9%和12%,并维持高位到月底,分别亏损15.88亿和20.58亿。这相当于自有资金的15%和20%。

那些我学会的事情

这样一个故事,教会了我什么呢?

首先,代理人风险在银行这样一个高杠杆的行业显得格外严重。对于一家上市银行,投资者根据利润表现来投票,因而管理层基于业绩表现来获得奖金。利润 = 资本*杠杆*利差,无论是不计价格的频繁巨额股权融资,还是绕监管的非标业务和带抽屉协议的养券,或是将资金投入到价格已然离谱到令人发指的房地产行业(其相似情况,让我想起了巴鲁克曾经这样评论过1929年的股市:银行对股票投资的定期贷款利率为8%,而股票的收益率却只有2%。)。终其原因,不外乎资本背后的贪婪欲望和极端化的激励机制,足可诱发精英疯狂,招致灾难。

其次,当风险积蓄到监管机构足以警觉的程度,监管机构往往会采用主动刺破的方式来防范可能到来的更大的风险。而这种刺破本身就会招致风险,作为一个普通的小投资者,需要时刻警觉这种潜在的监管风险,当风险发生时,需要及时的闪到一边。就像利维摩尔说过的那样“如果我正沿着铁轨往前走,看见一辆火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向我冲来,我会跳下铁轨让火车开过去,而不会愚蠢地站在那里不动。”

在不远的未来,又发生一个类似的监管案例:2014年开始的一轮牛市,完全依赖于银行理财资金配资上杠杆,短短一年时间,股市从2000点上涨到5100点;人民日报甚至喊出了“4000点是牛市的起点”,随后在证监会严查融配资的消息打压下,股市如同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排山倒海。跌去1600点,仅用了17个交易日,随后,股市在三波下跌后;在2600点至3000点间区间波动。

这种绕过监管,去争取更大利润,而当风险积蓄到足够大时又诱发监管的事情;在未来仍将频繁的发生。中国式的管理智慧,要求增长不高也不低,最好是在一个区间内稳步增长;股票不要涨的过快,同时也不能跌的过快,最好是慢牛。而广大人民群众无可抑制的对财富的渴望,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总是把事情从一个极端推至另一个极端。

一个敏锐的而又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完全可以抓住这样的时机,调整仓位,使自己处于最佳的有利位置,从而获得超额收益。在我过去的投资记录里面,真有一次抓住机会避开了风险的精彩表现。比如,2015年监管风暴来临后,在第一轮反弹后及时的离场;在第三轮暴跌后,才逐渐回到市场中。

最后,是关于银行业的一些启示,这一次“钱荒”是银监会主动选择的结果;但当明基斯时刻真的到来时,市场自主缩表,银行业将面临什么样的冲击可想而知。又会有多少银行面临破产?就算有国家救助,将资金注入时,股东们又需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所以,银行业是一个和国运高度正相关的行业。

另一方面,银行业早就是铁板一块;纵横交错的同业拆借,错综复杂而又暗流涌动的代持;加上对利润早就红了眼,削尖脑袋搞“金融创新”的银行高管。使得银行业无疑成了一个对变化高度敏感的脆弱行业。所以,我们大体可以判断,有任何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家银行能够做到独善其身。

其实这也不是中国式的特例,2007年的金融风暴,美国的房地产抵押率高达99%,当房价下跌时,房东纷纷宣布房子不要了;于是,雷曼兄弟破产了。类似这样的风险,对于一个全职的投资人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和一定要避开的。

自2012年以来,银行业业绩增速尽管逐年下滑,但也还过得去;可是股价长期趟底,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无论是成长股投资者,还是老派的格式投资者,都只赚了一些企业利润驱动股价上升的钱,除此之外,没有从银行股捞到太多的超额收益。

事后反思,这种长期的均值不回归也不是没有道理;首先,高管有充足的动力尽力的掩盖真实的不良状况,这使得投资者对买入银行股到底有多大的风险满腹疑云;其次,中国经济增速已经明显的下台阶了,PPI长期为负,这更加重了上述情绪;最后,这种对大市值股票的估值歧视已经持续多年。

不过也没有必要太过于悲观,银行股已包含了如此多的坏的预期;以致在三轮股灾后,银行股并没受到太大的影响;以兴业银行为例,其目前的价格相当于4200点的水平。而若是市场对经济回暖的预期高涨,推出一轮银行股牛市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