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生存》学习体会_设计与生存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职场 > 设计与生存 > 《设计与生存》学习体会
sunshinexs 设计与生存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1-16 19:01:20

《设计与生存》学习体会

作者马宁伟先生总结自己20年的工作经历,结合了个人的思考,对IT从业人员的个人规划,以及IT企业与研发部门的发展与管理,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一、 个人发展
作为一个IT从业者,从学校走出,步入社会,我们都要经历技术的提高、能力的提升、心态的成熟,逐步有能力独当一面,成为更好的自己。
1、 良好环境的选择
作者首先描述了在宿迁无线电厂的三年工作与学习经历,心诚遇良师是他人生重要的第一步,使他得到了终身受益的技术启蒙。我们知道孟母三迁之教成就了一代思想家孟子,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有助于我们找准方向,避免从此碌碌无为;而能若能遇到良师益友,则更能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正所谓强人改变环境,凡人选择环境,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尤为重要。
2、 技术能力的提高
作者提到,“人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立足”。事实如此,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唯有真正的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总能找到发挥自己光和热的舞台。需要注意的是,“一技之长”不仅仅是在某一领域或方向做得好,而应该是在该领域或方向做到最好;哪怕只是很窄但有价值的一个方向,只要能做到独树一帜,那就是竞争力。
瞬息万变的社会意味着技术变革也在飞快的发展,技术转眼变为落后,那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呢?具体的技术可能会被新技术取代,但不会被取代的是对问题的分析方法,因此掌握其共性的分析方法将是长期有价值的。
3、 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工作中,将工作内容及工作成果通过写或讲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很有必要的。若不懂的表达,则我们的工作价值不能被他人所了解,技术成果也不能被很好的传承,这就使得我们的工作失去了意义。
无论是写还是讲,都要求做到表达清晰、准确、完整。同时通过总结与表达,不仅使自己进一步理清思路,也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因此写和讲看起来都是在帮别人,实际上也是于己有益的事,我们对自己都要求做到会做、会写、会讲。
有的人认为“写千行代码易,述一句演讲难”,这其实是对自己演讲口才的不自信。事实上,在工作汇报、技术分享的演讲中,对口才的要求相对不高,只要真正用心地参与到工作中,并进行过深入的思考,相信在演讲过程中就可以做到滔滔不绝,要“肚子里有货”才能说得出来。
4、 个人心态的培养
首先每到一个新的环境要特别做好心态的调整,新环境、新事物以及新状况可能会让人无所适从。此时我们需要做到将脑子归零,在成为能够改变环境的强者之前去适应环境,用求知的渴望学习新东西,然后用行动去证明自己。
其次在工作学习中,我们都要保持一种平常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把握机会的同时,还要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放弃好处。有时在工作中会出现个人工作量很大,但收入并不比别人多的情况,这看起来像是吃亏了,其实正是这样才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此时我们收获的是终身受益的经验。因此我以为,对于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和锻炼机会,我们当牢牢把握,而对于飘渺物质则不应过分追求。作者在二十年的感悟中也提到,即使他个人的薪资收入与国企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逐年在增加,但最初因薪资带来的喜悦感很快就没了感觉,相反在国企拿到的各种奖状时所获取的荣誉感是有很长时间效应的,而物质奖励的时间效应往往比较短。总之,虽然不是每一次投入都有回报,但你总是在投入,终归是有回报的。
最后想提的一点就是,要勇于担负起责任。作者在文中提到“取得上司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要勇于承诺,并实现承诺。”说白了,就是要有能独当一面的气魄。(想到长板桥上的张翼德……笑~~)
5、 国际化视野
“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即使我们在最初选择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的高度终究是有限的。要想在自己所努力的领域或方向赶上所处环境的最高水平很难,但要做到超越并将当前环境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才是最难的,同时这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作为一名攻城师,我希望能成长为技术专家,不断的赶超水平将是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要做到的。
因此,我们需要将眼光放远,将自身放置于国际化的大环境中,了解全球行业的发展趋势,学习新兴技术,向世界领先看齐。
同时要在工作学习中学会总结,并不断优化与提高,将优秀养成一种习惯。作者在多年的管理工作中,看到很多工程师多年的专业经历可以应付工作,但如果没有好好的总结经验,不再更深入的掌握技术要点,是不能成为专家级的工程师。
另外,想要更直接的接触到更多国际化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提高个人英文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 企业发展
1、 先做市场,再做产品
对于IT研发而言,市场需求是研发的目标,忽视需求闭门造车试的研发都是无意义的。同时在做需求分析的同时,还要重视市场的时间需求和用户的实际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能力(如资金能力等),不要一味的追求多而全的功能而使得不可实现或错失先机。
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意义在于,统一员工的价值观,规范员工的行为准则,整合分散的个体力量为一股劲往一个方向使,沿着企业的发展方向稳定快速地前进。作者主要描述了同创与海尔的企业文化,其中有很多亮点都值得借鉴。
同创企业文化
(1) 无缝连接
每一个人都要积极主动,在职责内的事情要完成,还要将职责边缘的事情完成。与别人的工作要有一个“交集”,而不是两个人仅各负其责,中间形成缝隙,影响整个项目的正常执行。
(2)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鼓励员工要做哪些看起来办不到的,但经过努力能做到的事。同创总裁说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米还能叫巧妇吗?”
海尔企业文化
(1) 视你的下一道工序为客户
(2) 产品技术做得好的同时,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产品形象。
就如之前个人的表达能力提到的一样,不仅要会做产品,还要会show产品,从市场定位、卖点优势、业界水平、研发进度等全方位展示产品价值。
(3) 技术整合是发展方向
作者陈述了海尔CEO张瑞敏曾经的举例:发动机无论如何都是飞机的核心技术,波音飞机多年来基本上是采用通用电气的发动机,但是人们更加相信波音的整合能力。如果通用电气直接生产大型客机,会有多少订单呢?
(4) 靠差异化取胜市场,即所谓的微创新吧。
(5) 用人之道: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你能够翻多大的跟头,给你搭建多大的舞台。”
海尔还有两个会:一个“9号会”,即每两个月的9号开新产品推介会,展示产品的同时也是领导及业务分析评价产品的过程,并根据展示的效果确定销售需求,通过该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还有一个“8号会”,即每月的8号(从2004年起由每月的8号改为1号)召开集团的经理级以上的干部会,通过会议了解公司业绩,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案例讨论。
3、 管理流程
在管理上,作者认为,在很多管理细节上,并不要花钱,只是需要有人以“服务”的心态去做。以服务的心态去做事,别人的感觉就会舒服了,做事效率自然就高了。企业管理主要需要明确三个部分:研发流程、技术方法、绩效管理。
研发流程
明确研发的输入与输出,好的工作输出来源于好的工作输入,项目初期了解清楚工作需求及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编写项目计划,确定时间安排,并将职责划分清楚,保证项目计划的高效执行。
同时在会议与报告方面也要考虑如何提高效率。就开会而言,需要考虑团队会议的必要性,对于以下状况则最好不要举办团队会议:
(1) 属于人事问题的主题最好是一对一;
(2) 没有时间做准备;
(3) 其他方法就有用,或者会更好时——例如用备忘录、电子邮件,或是电话通知;
(4) 问题已经有结论了;
(5) 主题不值得用到所有人的时间;
(6) 在面对冲突或发现挫折根源之前,团队很心烦且需要时间冷静。
在报告方面,高效运行的企业中最好的报告就是“让领导走出电梯前就能看完的报告”,因此作者总结出一种撰写报告的方式:先写结论,再写论证过程,附相关数据表格。如果领导只关心结论,则看一页就OK了;如果还需要深入了解,那他可以再继续读论据、表格。
技术方法
技术分享、技术传承对研发团队的长期发展尤为重要,其中总结技术文档是技术传承一种的主要方式。在工作中可以安排员工承担一些写作任务,在暂时没有研发任务时可以总结经验,撰写技术文章。
绩效管理
每个企业的绩效管理方式并不相同,但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一样的。作者在研发管理过程中实施了三种绩效考核方式:日常绩效考核、项目考核与专项技术考核。其中日常绩效考核主要是考核每个人的团队协作和部门公益性事务的执行情况;项目考核对项目的每个专业及每个阶段都规定了工作时间和工作品质的考核标准;而专项技术考核则采用了讲课、提问、写报告、做实验等多种考核方式。
4、 团队建设
作者反复强调了骨干在团队中的作用。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五十人的团队,其实真正能独立做研发工作的往往只有六七人,主要靠这些骨干带着Team往前走,所以凝聚了骨干就稳定了团队”。
得人心者能成事,一个企业和团队要能得人心,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 公司有一定知名度,薪资,福利对外有竞争力。这要求企业有一定的积累;事实上,在企业创建初期,只要有合理明确的发展目标,让员工看得到的发展前途并统一思想,相信不少人才都愿意将自己“投资”在这个团队中。
(2) 有事做,有技术学。在赚钱养家糊口之余,每个人都希望能在个人发展上有所突破。
(3) 部门风气正,奖罚分明,保证公平性是团队稳定的基础。
其中第一条是公司的作用,后面两条需要大家的努力。

作者二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感悟到企业的失败和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作者希望真正的研发中心能更专注于技术发展而不只是考虑赚钱;而对IT人而言,作者也希望能出现一批纯粹为工程技术而生的人。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