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届可读的书不少。但是总觉得契合我西南人民口味的不多。
虽然美食无地域,哪儿哪儿的好吃的都是好吃的,但是总觉得阿子的这一本最贴近我的心还有我的胃。
说起美食书籍,往上古中古走还真没有专业的,偶尔提到也有超远的距离感,一是那会儿还没那么多品种的食材,其二是人家那会儿叫法都跟我们现在不一样,难以唤起味觉,引起共鸣。西南的孩子们都吃冬寒菜稀饭,能知道那个字应该写成“苋”的就不错了,还要知道这就是老有名老有名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或者“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中的“葵”的人就更少了。
《随园食单》神马的就稍微好了一点,看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汪曾祺的《五味》包括唐鲁孙的东西都能看得让人腹内空虚,舌下生津。但是那是人北方的,江南的东西啊。而且毕竟也还是有了那么一点儿年岁了。
蔡澜的东西倒是近在日前,地域涵盖也比较广。但是这位大叔总是一副我是食神我什么都能兼容的表情,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书里反复地念叨,光是“折耳根”名字叫做“猪屁股”就说了好几回。我好想冲过去说,没有啊,不是这个词啊,虽然有种发音很像,但是真不是“屁股”啊,大叔。
回到《灶下书》来,作者作为一个真真的吃货,那种对吃的爱从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动作里都浸润在她的字里行间。好吃之人,好吃之食物,广泛的阅读,细细的考证,生活的经验,妙语连珠之文字,看得我总想拍腿大赞“对,就是这么个味儿,就是这么回事儿!”
这才是有了真正的烟火气的美食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