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聪明的学者是一个认真对待三餐的吃货_中午吃什麼? 一個經濟學家的無星級開胃指南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美食 > 中午吃什麼? 一個經濟學家的無星級開胃指南 > 当聪明的学者是一个认真对待三餐的吃货
Yijun_He 中午吃什麼? 一個經濟學家的無星級開胃指南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6-26 22:06:24

当聪明的学者是一个认真对待三餐的吃货

    还没有过世的那位小波说,热爱生活,从热爱食物开始。坊间还流传刘霞做得一手美味的西餐,不知是真是假。

    Well,至少现在在美国炙手可热的经济学家Tyler Cowen也是一个吃货型知识分子。在《An Economist Gets Lunch: New Rules for Everyday Foodies》里,他重复提到:Every meal really matters to me。Tyler在这本书里分享了他在全球旅行的食物探险,包括“尼加拉瓜”这样的国家。他觉得夫妻肺片味道不错,(他的推显示上个月他貌似去了趟成都)还挺喜欢担担面和正宗的毛血旺。书里还提到他经常光顾的一家中国超市“Great Wall”,以及他在那个超市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试验。近年有人提到,在那么多人还活在水深火热的这个世界,那么讲究吃的艺术与审美还有享受,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Tyler回答:find something delicious and eat it。

    以一个 经济学家的身份,他提醒大家,找美食的关键是利用供求关系, “ try to figure out where the supplies are fresh, the suppliers are creative, and the demanders are informed.” “Supplies are fresh,” 在海边吃海鲜,在屠宰场边吃肉咯。当然,这个规则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地区适用度高一些。 “suppliers are creative,”这是美国最大的优势啦,移民带来大量的国际性饮食以及各种fusion的创新。在这里很难吃到喜欢的中国菜,(说实话也不难,只要你费工夫找,只要你有钱。)但是在中国不可能像在纽约一样,每天吃不同国家的菜系。 “demanders are informed.”这条规矩比较适合出门在外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找吃的,比如找上了年纪的出租车司机,比如去当地的农贸市场。特别强调是当地人去的农贸市场,而不是供游人观赏的那种,比如Pike Street Market和Quincy Market。

    先简单介绍一下Tyler Cowen这个人。他15岁获得了新泽西州象棋冠军,早年在德国学习生活过一段时间。现在他是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系的教授。他还是著名的”Marginal Revolution”经济博客的创始人之一。总之这就是美国聪明人界的宠儿。那么Tyler Cowen对吃有多认真呢?在Google搜索Tyler Cowen,第四条是他的另一个博客—Tyler Cowen’s Ethnic Dinning Guide。在《An Economist Gets Lunch》里面,大部分都是不具学术严谨性的推测,但是却都非常有趣。有些观点让我十分信服。

    先说说那些能够以科学解释的现象吧。Cowen提到,美国在上世纪前半期错过了餐饮业发展的大好机会的原因,除了两次世界大战,30年代的大萧条和美国人吃饭太惯着孩子的口味(小孩子对食物的可口程度要求太低),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上世纪20年代推行的禁酒令(The Prohibition)。Cowen举出了交叉补贴(cross-subsidize)的概念,就是说有些地方食物不是赚钱的主要营业项目,赚钱的是酒水。餐馆把菜做的特别好吃吸引顾客光临,目的是为了引诱他们买酒。这种情况下,食物美味可口而且通常不是很贵。也就是说,酒水在补贴(subsidize)食物。餐前的免费小菜也同理。一般店家免费提供花生米,其实是想要你买酒喝嘛。以此推测,在某些赌场的最深处,藏着十分美味可口的馆子;(Cowen提到近年来拉斯维加斯已经有很好的中国餐馆了—为了吸引中国的赌客)以家庭成员为主要雇员的餐馆,食物可口低廉的可能性更高,因为家庭成员常常是无偿在自家餐馆工作的。他们的免费劳力在subsidize食物。

    他又说了,在电影院里赚钱的是爆米花和其他难吃的东西,电影是被补贴的商品。所以想要找好电影?去那些卖高价的垃圾食品的电影院吧!顺嘴插一句,交叉补贴可以运用到很多生活领域中,通常被补贴者是比较实惠的商品。

    Cowen的妻子Natasha也很有意思。她在莫斯科出生,曾经是一位研究俄国文学的学者,后来转行做了律师,现在在SEC工作。他们两个看电影有个小规矩:无论谁觉得电影不好看了,就起身离开到外面看书,等到另一半看完。有时候两个人都不太喜欢一部电影,那么没等电影结束他们就都离开了。这样的知识分子之家,当然两个人都不只是吃货啦。在《An Economist Gets Lunch》里,Tyler分析了他为什么反对美国用玉米做所谓的环保型新型燃料。他说在美国每年40%出产的玉米被用来作玉米乙醇燃料(corn-based ethanol),这是不理智的行为。经济上而言,生产这种燃料的成本大于汽油;环境方面,虽然听起来挺美的,但是事实上玉米生产需要大量氮肥,而氮肥带来非常严重的污染。他也不像一些激进的GMO反对者。在他看来,转基因最大的作用在于提高产量,喂饱全球人口。所谓“我们现在生产的粮食足够喂饱全世界的人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你不可能逼着生产商免费提供食物吧?Cowen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供大于求才能极大降低物价,对于粮食也是一样。不断提高产量才可能把价格压下来,让更多穷人买得起粮食。更何况,现在好多贫困地区最根本的问题不是缺粮食,而是基础设施极度落后(比如公路)以致于粮食/救援资料根本都没法运输进去。

    让我很羡慕的一点是,他常常旅行。作为一个敬业的吃货,(他称自己是everyday foodie)他仔细观察全球各地美食的精髓。在这里我大致总结一下。在美国吃日本菜:越贵的一般就越好。在法国吃法国菜:一般都挺好吃。为得到“really good food”和“really really good food”的差别,你需要多花好多钱;而这多出的钱取得的边际收益不太划算。新加坡的街头小吃干净又好吃。在印度吃印度菜:高大上的酒店一般就有好吃的饭菜。在意大利吃意大利餐: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绝对是吃货的噩梦;好吃的都在没人去的地方,比如西西里。新西兰的Fish n’ Chips比英国本地的强。(?!☺ )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