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中餐”_幸运签饼纪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美食 > 幸运签饼纪事 > 陌生的“中餐”
瘦竹 幸运签饼纪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11-20 16:11:17

陌生的“中餐”

2005年3月30日,在美国劲球彩票总部进行的一次抽奖活动中,二等奖的中奖人数高达110人,大大高于组织者的预计(3.7个),谁也没想到离奇的中奖人数能与美国人司空见惯的幸运签饼扯上关系。华裔女记者李竞(詹妮弗·李)奉报社之命揭开幸运签饼之谜,她自己都想不到会踏了一条中餐世界历险之旅。在三年时间里,她跨越6大洲、23个国家以及美国42个州,尝遍了世间的美食,并且写了一本书《幸运签饼纪事》,她的书出版后,在美国掀起了新的中国饮食文化热潮,她自己也成了大忙人,仿佛成了中餐的代言人。
 
对于任何一个没有国外生活经历的中国人,李竞眼中的中餐世界仿佛说的仿佛说的是另外一个世界,一切只因为她所说的中餐是“美式中餐”,本书冠名曰《幸运签饼纪事》,不能说不是本书策划的一个失策,因为,我想,对于大多数中国的食客,所谓“幸运签饼”听都没有听说过,还好,本书的策划划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在封面上又添加上了《中餐世界历险记》、《舌尖上的中餐世界》等字样。
 
如果中国大陆的食客对“幸运签饼”还有些陌生,这样说你就容易理解了:如果你把你每次酒中饭饱之后收到的发票当成你收到了“幸运签”,把你刮出的“谢谢您”当成“幸运签语”,你的发票不是侍应生赤裸裸地送给你,而是夹塞在你的饭后甜点中,那么,这个小小的饭后甜点差不多就是李竞所称的“幸运签饼”了。
 
你可能觉得这个小小的伎俩根本不值一提,但你想象不到,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幸运签饼”会在美式中餐馆里大行其道,成了那些中餐馆吸引食客的重要手段,我们只能说,老外心灵太脆弱,太需要祝福与安慰。你也不会想到,这个小小的“幸运签饼”虽然在中餐馆里为华人赚足了钱,但其实发明者却是日本人,只因为二战,美国本土日本人被“集中”了起来,才给了华人可乘之机,它才会在中餐馆里发扬光大。据李竞统计,在美国,中餐馆的数量大约有四万家,比麦当劳、汉堡王和肯塔基三大快餐的总和还多。美国人虽然有一套现代化的营销方式,但中国人从小就懂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
 
如果你能理解小小的“幸运签饼”对美国人的吸引力,就能理解“食杂”、“左宗堂鸡”给他们的那容易满足的胃带来的满足。其实它们只是当地华人的发明创造,在中国大陆根本找不到它们的踪影。这两款风靡全美的中餐按组成它们的食料,如果在中国大陆,实在算不上什么高档,最多只能算是大排档的水平,但却因为“价廉物美”,又适当进行了“本土化”,着实让老美们觉得好吃得不行,不知他们如果品尝了《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那些美味佳肴会不会后悔生错了国度。
 
好象一种宿命,“食杂”、“左宗堂鸡”这两款中餐与到达美国的早期中国移民在品质上竟有许多相似之处:算不上高品质,但生存能力极强,一旦时机成熟,都会象细菌一样蔓延。中餐在美国的命运仿佛就是中国移民在美国命运的缩写,历经坎坷,终成正果,但那是怎样的一部血泪史啊!
 
接李竞的说法,19世纪下半叶,到达美国西部的大规模中国移民,既是被中国本地“推”出去的,又是被那块他们梦想中的土地“拉”过去的,大规模的中国移民为美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的同时,也对当地美国人的就业形成了冲击,于是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颁颁发生,并最终导致了《排华法案》的出台。走投无路的中国移民只好当起了洗衣工、开起了餐馆,到二十世纪初,据《纽约时报》报道,甚至远在美国东海岸的纽约都迎来了“中餐馆全城大爆炸”的时代,而一切皆因为华人七拼八凑出来的、被中国人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杂碎”。
 
李兑的《幸运签饼纪事》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美国人对“杂碎”的痴迷的:“如今这道菜已经成为所有美国人的最爱。约会中的男士们为博红颜一笑,会选择去中餐馆吃杂碎,以显示自己的成熟与独到……年轻的女孩们对中餐杂碎的热情自然更高。”那些当初担心华人会抢了他们饭碗的美国人万万没有想到,这些看起来不像人类的华人,有另起炉灶的本领,而且,有一天能让他们乖乖地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心甘情愿地送给这些他们当初看不起的人。
 
如果说,中国的第一代移民大多是被当时苦难的中国“推”出去的,那么一百年之后,新一代的中国移民则更多的是被“美国梦”“拉”过去的,虽然隔了一百年,但艰辛是一样的,甚至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在《金色冒险号:餐馆工人的偷渡路》一节里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一个非法偷渡者——一个福建少年历经两年的漂泊经历,与他的经历相比,“少年PI的奇幻漂流”根本不算什么,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过上好日子”。
 
中国人包括中国移民的生命是如此地坚韧,他们一手创造的“中餐帝国”就不可能不是强悍的,李兑为此感叹道:“有时候美国中餐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血气膨胀的巨人,是供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研究的一片最肥沃的土地,一个活生生的标本:一个自我调整的自发式的网络。殖民地法则,黏菌法南昌和互联网成长法则都适用于中餐馆,无数自足的个体总能集合成某种集体的智慧。”

===

发表于2013年11月19日《法治周末》
http://www.legalweekly.cn/index.php/Index/article/id/3962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