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寻味之舌尖上的乡愁_寻味:舌尖上的乡愁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美食 >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 > 书评—寻味之舌尖上的乡愁
笑然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0-19 18:10:04

书评—寻味之舌尖上的乡愁

      这是一部关于亲情、人情、乡情里的美食探寻的作品,文中穿插了绵延在时间里的故乡味,氤氲在生活中的吃文化。融化成桌上一碗碗浓浓的乡愁,味蕾的一声悠长的叹息。
       以前的我对美食并没有很大的概念,只知道这就是吃,从来没有体会过他背后蕴藏的深切的情感。直到《寻味》出现在我的视线里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这才了解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吃法和意蕴深长的文化。
      从古至今,吃就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所谓博大精深除了地大物博以外,我认为还有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层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像中国文化这样,以食物为取向建立起如此庞大的语词群。中国人对食物的热情不仅仅表现在“吃”上,也表现在潜移默化的“吃话语”中。如:有面子叫“吃得开”,受欢迎叫“吃香”,心生妒忌叫“吃醋”,经受艰辛叫“吃苦”,遭遇损失叫“吃亏”,没有把握叫“吃不准”,特殊照顾叫“吃小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消费层面,中国地域辽阔、生态气候复杂多样,造就了在食物来源意义上堪称丰富的物产。就是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衍生出各具地域特色的烹饪技术和菜肴流派,包括鲁、川、粤、浙、苏、闽、湘、徽八大菜系,以清真菜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菜系,以及宫廷菜、素食和其他地方的风味。
      “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要我们认真对待,那么这样的事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识,而是吃。”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对中国人与食物关系做过这样的描述到。吃在中国不仅有着“以食为天”的自然意义,也有着“以食为纲”的政治意义。其生产、储备、运输和分配,从来都是历代统治者的头等大事。随着社会的进步,早期的统治者和智者还从饮食烹饪理论中寻求施政治国的统治经验,根据社会饮食活动制定出相应的政治伦理秩序,通过酒宴等作为政治手段笼络官员、安抚百姓......
      吃是生活的主打元素,一直以来电视节目上关于吃的美食节目就不断,<十二道锋味>、<舌尖上的美食>、<寻味>等等,无奇不有,看得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在今日的中国,吃更多的作为“存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他把中国人行而下的物质生活和形而上的文化精神聚在了一起,也把中国人聚在了一起。
      我生在湖南,长在重庆,后来又随爸妈举家三峡移民到湖南一个镇上,在吃上我极其喜欢吃辣,刚好这两个城市都有无辣不欢的美食,小时候并不知道吃是什么概念,只觉得好像是一日三餐的必需品。现在想想,却是对家乡的一种无限的思念。我喜欢吃湘菜,腊鱼、腊肉、口味虾、大闸蟹、臭豆腐等等,更喜欢吃重庆的酸菜鱼和火锅。虽然在湖南也能吃到,但始终不是那个味道。那个有外婆外公亲戚朋友的味道。每次爸爸一打鱼,我就嚷嚷着要爸爸做酸菜鱼给我吃,那叫一个美味,苗条的酸菜+可口清脆爽朗的鱼片给人精神振奋之感。到湖南十余年了我依旧记得家乡的那种味道,想念外婆外公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饭的氛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概讲的就是这样一种无法言语的情感吧!
      要说起家乡,在外留学的华人朋友们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在国外很多的华侨华人没有哪一刻不思念自己的祖国,吃饭的时候这种思乡之情尤为显著。
       每个人的故乡都已经或者正在沦陷,我们曾经居住的村庄和城镇都在解体。当我们在异地他乡醒来的时候,还有什么能唤起我们家乡的感觉?最坚固有力的捍卫我们的家乡记忆的,便是那凝固在舌尖味蕾的家乡菜的味道。
       每当春节来临,我们掸一掸他乡的尘土,回到略感陌生的家乡土地,唤来少年时的伙伴,陪着亲爱的家人,聊一些家常话,吃一顿家乡菜,于是,一年中积累的疲惫尽数洗去,于是,你又可以怀揣家乡的味道与温情,重新踏上来年的征途;于是那积存于味蕾记忆中的味道,就可以在异域的深夜,抚慰你寂寥的乡愁。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书评—寻味之舌尖上的乡愁”的回应

笑然 2014-10-19 19:39:47

可以请你帮我修改下么?求指点

蓦烟如雪 2014-10-19 19:34:24

建议开头段不要这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