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_东食西渐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美食 > 东食西渐 > 记录
Javen 东食西渐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4-22 09:04:30

记录

汉学家写的基于大量文献阅读的中外食物交通史,旁征博引,早期的尤其从外国使者、传教士的一手资料叙述中引用,后期的包括一些外国人旅行中国的回忆录以及官方的旅行指南,可谓是文献上的硬功夫。

本书第一部分是从西方到中方,介绍西方人来中国对饮食的体验。在概述中国饮食后,先进入到13到18世纪西方人在中国的饮食体验。这一时间的界定在马可波罗访华(1275-1292)和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之间。这一时期,因为地理上的隔离,和中国的闭关锁国,只有少数冒险家、传教士、使团(马格尔尼)的零星记录,作者摘取其中涉及到中国的食物的来讲述——我依稀记得,这一时期西方对中国食物的想象、态度是好坏之间循环往复的。在下一章的19世纪西方人对中国饮食中,因为租借的设立,更多外国商人、官员、传教士涌入,资料便多起来。其中讲到中国茶叶出口是用染料掺假的问题,以及中国茶叶的衰落及印度、斯里兰卡茶叶的替代性兴起,那是19世纪末的事情。原因则涉及到定价、品质及大众口味等。这两个时期中,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多数外国人的记录文字中都提到:中国人饮食不卫生,不关心食材来源于死活,吃得时候也不干不净;中国人爱吃猫肉、狗肉。

1900年到1949年,有趣的是国共对峙及内战时期的叙述,从食物一点,就可看出两党政策之不同、待遇之不同、情形之不同、腐败之不同。所引用的多数作家,对国民党是严厉斥责的。如抗日时期,重庆成为陪都,食品多样,难民涌入,但是阶级分化严重,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43年的河南饥荒,饿死两三百万人,而当时的陪都重庆“平静得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p.78),人们对此并不在乎。相较之下,国民党人的生活作风则是腐败至极,这也是蒋介石政权败落、不得人心的原因之一。而另一面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共产党,则是与民承担劳动,自然获得诸多政治同情——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人可以共苦,但是难以同甘。

1949年之后,重要的事情可能是一些西方政治人士进入中国,北京为都,则烤鸭由此进入外交视野,成为了中国餐饮王牌,多次出现在周恩来宴请外国领导人的宴席上。这是有政治意涵下的美食,文化的标签。然而如今全聚德——难吃!

下面进入第二部分:从东方到西方,即中餐在西方的接受史。

中餐最早向全球扩张在19世纪20世纪初,尤其向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1848年美国萨克拉门托发现黄金,出现中国南部居民向美国的移民潮(在澳洲则是60年代了,加拿大是1858年左右,英属哥伦比亚弗雷泽河谷的淘金热)。餐饮店也逐渐开起来,服务于大众市场。有趣的是,在美国,旧金山,移民的主要职业是干洗业(在英国华人的主要事业也是干洗业)——这点和澳大利亚的移民十分不同。1896年,李鸿章访问纽约、温哥华,而在其美国逗留期间,“发明”了炒杂碎一菜,Chop Suey。实际上,这道菜是加州淘金时代的中国餐厅发明的,当然,这也只是说法之一。之后,尤其是建国后,种类逐渐多多样起来……

另外,作者指出,第一本英文版中餐菜谱是1923年纽约出版的A. Moore写的《中国菜谱 Chinese Recipes》;“或许最早向西方人介绍中式烹饪法”的是1945年出版的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而同年出版了一本Chinese Cookery由M. P. Lee,其中蒋彝还配了插图!图书馆正好有,我会借来看,有趣的是,图书馆这本是1943年伦敦出的,比这本美国版的还早。另一本有趣的书是饮食史学家So Yan-kit的Classic Chinese Cookbook,据作者说是“学术上的严谨态度与烹饪方面的才能充分结合”,我也借来看看!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