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
这本书纯粹是为了安慰自己、鼓励自己而买的。之前已经提过,虽然我长期坚持给JJ读书,可不仅没有因此在识字方面帮助到他,也没有引导他自觉看书。但事实上,这样的结果并没有妨碍我继续为他朗读的习惯,因为我坚信,即便在上述两个方面无法起到帮助他的作用,也一定会在体验情感方面默默地影响他。同时,这也好是我自己的爱好,一般来说,成年人是很少看童书,而一些年代较为较远的经典作品经过改编以适应孩子的理解程度,会变成较为简短易读,我正好也利用这个机会读一读。
作者吉姆·崔利斯是美国著名的朗读研究专家,本书是在他多年从事儿童阅读指导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编着的。对于朗读对儿童成长所起到的作用,也许言辞过于夸大(因为这确实是他孜孜不倦的目的),书中的例子全部都是辅助证实他的结论的,而研究采用的数据年代较远又是美国的,对我国的国情相差大。但他所提到的关于如何引导孩子阅读方面的原则和办法,确实实用。
首先,作者在指出:“当大人读书给孩子听的时候,有3件重要的事同时发生:(1)孩子和书之间产生一种愉悦的联结关系;(2)家长和孩子同时从树立学到东西;(3)家长把文字以及文字的发音灌输到孩子的耳朵里。”
他认为朗读所起到的作用有两点特别重要。其一,父母为孩子朗读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很多人认为养育孩子就是陪伴,这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并不难。但如果进一步要求的话,就是需要有一定时间的“有效陪伴”。也就是说,陪伴孩子不是说只是看着他,你玩你的手机,他看他的IPAD,这个不算“有效”,而是一对一,毫无干扰通过对话去进行情感沟通。这个时间不用特别长,因为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渐渐独立的过程,父母们需要给机会让孩子学习独处。在这个要求下,为孩子朗读无疑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趣的方式,孩子们总是爱听故事的。其二,父母为孩子朗读有助于增加孩子的词汇量。日常生活与他人的交流中,以及学校课堂上所接触的词汇量并不丰富,固定词语特别多。但读书则不同,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故事内容、不同的主角特质,都使得词汇量很大。词汇量累积的越大,理解能力就越高。举个例子,我们学英语的时候,词汇量就是非专业学生的痛,因为来来去去都是在应试学习范畴中背来背去,数量极其有限,碰到读国外的杂志就懵了。
第二,朗读小说。在循环渐进,给孩子朗读绘本之后发现孩子的理解能力有提高了,就可以开始为他朗读小说这类文学作品。当然,这需要依照孩子的理解层次以及他偏好的故事类型选择小说。“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表现人生——这其实是所有教育的意义。”(P37)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学习知识,增长IQ之外,也需要有情感的历练,培养EQ的能力。但小孩子不可能像成年人,可以自由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事实上即便是青少年、成年人也未必可以)。所以小说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帮助对象,它围绕着“我是谁?”“为什么我在这里?”“我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展开故事情节,通过文字去感受别人的人生经历,丰富了自己的情感内涵。
第三,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在孩子能独立阅读之后,家长的朗读陪伴就需要有所改变,以身作则,陪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从十五分钟不间断的阅读训练开始,不朗读,只默读,持续不断地坚持直到习惯养成。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强迫孩子写读书笔记和体会(在朗读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只讲故事,家长不发问不要求孩子总结),而是在其他轻松的机会和孩子进行讨论,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乐趣而不是任务!
最后,作者讨论了一个普遍的家长会遭遇到的问题。看电视会影响学习吗?看有益的教育类电视节目和阅读的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研究数据表明(本书的数据),成绩差的学生看电视的时间最长。但作者也强调,并不是不看电视就成绩好,看不看电视和成绩好不好的关系在于时间的长短,只要控制时间即可。而完全剥夺孩子看电视的权利也不合理,有些电视节目还是有趣又有益的,关键在于家长需要去把关。第二个问题,答案是明显是:不一样!随时媒体手段和技术的进步,电视教育类节目制作精良,所带出来的信息也非常多。但是电视有一点是无法代替阅读(这个阅读包括了朗读)的,就是直接、迅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陪伴。
书中有几章是涉及了青少年的,比如图书馆、因特网、默读训练,这些内容我暂时还没有办法体验,就不多说了。作者在附录开了书单,但因为有些我国并没有引入,所以这本书的出版社邀请了国内儿童阅读方面的专家为中国孩子又开了多一份朗读书目,参考价值蛮高的。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目的性很强的目标,比如阅读这件事,比如朗读这件事,比如养育孩子这件事,很多都是不能在一个短时间内衡量它的利弊或者看出它的结论,而这样的事情如果非要给它设定一个时间段以检验自己是否达到当初的目标,可能就无法享受当中的乐趣。或许可以把眼光放得低一些,它们都是在众多的娱乐活动中,一种比较需要毅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