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札_十九札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十九札 > 十九札
ciecie 十九札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6-05-21 14:05:32

十九札

偶然翻阅朱青生先生的《十九札》--一个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不得不佩服朱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见识,以及对追求真知的一腔热情。同是美院毕业,同为著名大学教授,与陈丹青先生相比,朱先生更是一个学者,而非一个艺术家,因此见地也大大不同。
比如在《关于外语》一文中,朱先生谈到“由于历史原因,英语已成为当代的世界语,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普通话。不必把这个形势看作是对英国殖民和美国强势的屈服,莫宁将之看成为人类奋斗的褒扬。”我以为这是一种十分客观又十分积极的态度,是有建设性的而非破坏性的。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有利于自身和周围事物的发展。正如朱先生稍后指出的“人类的生成,在于他人的存在,在于交流。”“交流也必然包括国际交流。大家只能说英语,谁不说,限制的是他自己。”
另外,朱先生提出“母语问题以外语处理”的观点是许多熟悉一种以上外语的人所共同持有的。语言的最低层次是交流。通常只限于把一种语言映射到另一种语言,是持不同语言的人能共同认识一个事物。第二个层次是文化。从语言的表达、引申、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窃视一种文化的背景和内涵。第三个层次是思维体系。不同的语言实际上代表着不同的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习惯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据我观察,多数处在多种语言环境中的幼儿往往不如处在两种语言以下的环境中的同龄幼儿的智力发展早,思维灵活。这大概是因为前者需要同时掌握不同种思维方式,并不断切换,困难就大一些吧。如能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同一问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如朱先生说明的“用德文或英文写有关中国的问题的报告,发现许多原来被母语掩盖的问题全都突显出来。因为母语自然学成的,意义传达,部分依赖语言,部分则依赖“言外之意”。每个民族的人都有自己的‘赋、比’以外的‘兴’。但中文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一句话中不作完整的逻辑表达(未生成规范化语法),而是留下一些‘语意飞白’,由操本语的成员依赖习惯和文化熏习出的素养来自动填补,在诗词中尤为明显,这就是中文!但用中文作为科学语言,目的就不在语言的美而在符码功能,将中文佐符码用,就要有意识的补充本来依赖习惯和文化熏习填充的部分……”。这也是许多学者认为中文不够严紧,不适合用于哲学等学科,乃至有“海德格尔等不可译”一说。
由此可看出,学者确应精熟的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方可有做研究的工具和资本。可惜,朱青生先生的社会知名度远不如陈丹青先生,声音也太弱小了。从这一点上看,出名是件好事。
July 20, 2005

展开全文
有用 9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十九札”的回应

尼摩 2011-08-22 10:17:33

中文确实有不严谨的地方。从语言来讲,是以形象起源而表意的,相应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居多,而符号、概念、理性思维而偏弱,这就影响了理性思维的发展,好以一种浑茫的思维思考宇宙,得出有道理但不得深究的结论。用来翻译西语,最要命的是文字本身的含义深重,往往影响对文意的理解,进而距离西文原意更加遥远和隔膜,还不如不翻译的好。所以若是要学西方的学问,最好还是懂原文,不然就是雾里看花,虽然不一定就不能深入,但错谬处肯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