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教育_上学的烦恼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上学的烦恼 > 缺爱的教育
左页 上学的烦恼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12-03 11:12:24

缺爱的教育

刊于《中国报道》2010年第五期
  
  “用过早餐后,立即让他坐到恭桶上,排泄好像进食一样,都在他自己的掌控之下”,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道,那是17世纪的英国,人们痴迷于身体和行为的自我控制和得体释放,整个社会流行着所谓“绅士教育”的神话,还无法摆脱本能和自然状态的儿童成为这股风气的首要对象。
  洛克以德行、智慧、教养和学问等等材料建立一个标准的“绅士”模型,基于此,提出各种控制不符合模型要求的人和行为,乃至人最内在的心理隐私。经历过尼采和福柯洗礼的人,很容易便能指出,这种教育的“微观物理学”包含的权力逻辑。福柯说,“古典时代的人发现人体是权力的对象和目标”,其中核心的思想在于“人是机器”。“标准模型之外”有疯人院、收容所、医院和监狱,整个社会“和谐”地运转着。
  回顾整个的欧洲教育思想史,就会发现,欧洲的教育思想走过了一条从形式走向实践的道路,早期的人们执着于“教”与“学”之间的断裂带来的痛苦,根源是学生们无法领会由教师规定的一套“符号”逻辑,这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权力的运作逻辑。最近人们更是奇妙地从奥古斯丁的《论教师》和《驳学圆派》等文章出发,指出“教育要面向事实本身”的教诲,抛弃由“符号”、“标准”、“模型”和“理念”等抽象的形式主义思想衍生出的教育理念,而把抽象的人为“理念”和“标准”仅仅作为人们认识事物本身的手段,而促进人们利用这些手段的方式也不是“露骨的惩罚”,而是“提醒”(reminding),“上帝的真理在每个人的内心之中,但需要教育去唤醒”。这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础,于是人们开始关注人的“自我”和内心“独白”,卢梭《忏悔录》便是一篇有着类似特征的自传性教育论文。
  尼埃尔•佩纳克的《上学的烦恼》也同样是一本自传性的教育文本,作者以“差生”的角度诉说着上学带来的种种“烦恼”,并同时对社会、教师和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进行深入的评论。尼埃尔•佩纳克的“差生”和卢梭的“忏悔者”,以及任何一本自传性的忏悔录中出现的自责性质的“罪人”不同,《上学的烦恼》没有任何“罪感”,毋宁说更多了一份控诉,控诉这社会形成的一套排斥“差生”的不公平机制。但是在作者看来,在教育中,“差生”才是最正常的学生:“‘差生’才能充分证实教师的职能,因为我们什么都要教给他们,要从学习的必要性教起”,这是整本书的基本叙述角度。作者达尼埃尔•佩纳克自身曾经就是一名让人头疼的“差生”,而他后来却成为法国知名的作家,对这一戏剧性的转变,作者感触良多。
  对于人类不可避免的差异,我们经常会听到 “不会包饺子,总会吃饺子”和“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的解释,善良的人们都信以为真。在阅读《上学的烦恼》之前,我便有这样的忧虑,怕本书又是类似的陈词滥调。不过好在并非如此,作者告诉我们,这类“美好愿望”根本动机可能源自于“逃避”,即无法正视“差生”这一群体并坦诚地承认他们的合理存在。
  对于“差生”心理的准确把握是整本书的一大亮点。“他们自身循环,给自己讲述他们又懒又笨的故事:我是个白痴,一辈子也学不会,甚至都不值得试一试,不战就是个失败者,我早就说过,学校不是给我开的”。“坏老师”就以各种理由“迎合”“差生”们的心理,对他们视而不见,把他们丢弃于“吉布提的垃圾场”,而不是伸出手拯救。老师们的逃避和学生自身的逃避形成某种恶性的循环,“差生”越来越差,最终被迫隔离于整个群体之外,而群体内部并重新形成新的“差生”,于是新的一轮“差生”淘汰和隔离过程又重新开始。
  在作者眼里,依照现有学科标准,并尽力解决差生学习中遇到的烦恼才是“好老师”,“他们一步一步陪伴我们的努力,乐见我们的进步,对我们的迟缓从不丧失耐心,从不把我们的失利视为个人的耻辱,但是要求我们很严,尤其严格要求是建立在他们本人的教学质量、一惯认真和慷慨的基础之上”。这个有点“固执”的好老师标准,可能并不符合现在很多人的想法,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习惯于去抛弃任何“标准”带来的权威,但是事情的真相永远是,我们离不开标准,无论标准是什么。
  “面向事实本身的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其核心正是抛弃任何人为的“标准”,转向“自我”和“独白”,但是这份孤单的“独白”却成为我们时代的新痛苦,我们发现现代教育思想同样基于权力,只是这一次,权力深入了骨髓,但实质依然是“逃避”和“排斥”。而《上学的烦恼》的“差生”们最内在的痛苦之一正是“孤独”,他们渴望获得认同的需求被轻易忽视,未来成为他们的噩梦,只能逃避于谎言世界。
  我念中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在升学考试之前的一两个月内特别“照顾”班里的“差生”,承诺“差生”们不参加考试,依然可以顺利取得毕业证,于是让他们“提前毕业”。此举可谓用心良苦,我想到的好处至少有以下几个:第一,“差生”可以免去一笔 “考试费”;第二,可以早点脱离无聊而漫长的学习生活;第三,让“差生”提前毕业,可以换来整个班级的宁静;第四,减少参加考试的人数,提高整个班级的“升学率”。
  我无法准确地体会这些“差生”当时的感受,不过整个班级的学习环境的确好了很多,教室后面突然空出了很多的座位,整个教室里冷清了许多。多年过去了,我失败了无数次,依然无法体会这一做法所缺失的东西,从经济学和理性的角度考量,班主任的做法非常“明智”。《上学的烦恼》给了我一种答案,这里缺失的东西就叫做“爱”,“他们只是一群撞蒙的燕子,要把他们从学习的昏迷中唤醒”,我无法体认,是因为我还无法彻底同情埋藏于人性深处的无奈和困境。
  
  
  《上学的烦恼》,达尼埃尔•佩纳克,著;李玉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