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笔记_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 摘抄笔记
虎山枯木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12-12 23:12:53

摘抄笔记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陈之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年2月
说来惭愧,入职以来,所读有关教育的书,如果算上魏勇老师的《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以及《教师的力量》,也就五本。第一本是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本是郑也夫先生主编的《科场现形记》,还有一本就是《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不知是读习惯了学术书籍或者是读书人的清高作祟,读这些书,总有些不过瘾,感觉不够深刻。李希贵校长的书充满了实例和一些睿智的观点,但没有体例,且许多都只能是一家之言。郑也夫先生主编的这本书,文章又都是本科生或研究生的调查报告,虽然能够指陈中国教育各界的现实,但对于我这个从中国最偏远的山区走出来的学生来说,书中所说的问题再熟悉不过,因此读来也是索然。《芬兰全球第一的秘密》所强调的芬兰教育的原则十分清楚,不外乎平等和向弱势群体倾斜,在理念的冲击虽然颇为强大,但不成体系。而且作者以家长和记者的视角来写,更多的其实反映的是芬兰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意识和理念,对于教师个体来说,获益恐怕还不过其他四书,因而又有一种过于浅显的感觉。
这本书是我一位朋友离开北京的时候送我的,我大概是在7月份开始读的,12月11日才读完。一本180页的小书,足足让我读了将近五个月,十足是破了我读书的记录,因为像这种书,放我以前,两天基本就能读完。工作之后,读书之慢,也就可想而知。本来根据我以前的习惯,读完一书,必然写一篇书评,但是此书的阅读时间太过漫长,因此只能做一次札记和摘录了。
P07:(芬兰的)教育模式是从严格管控到自由开放,从百般规定到充分授权与信任:对教师和学生都一样。
评析:在我们的开学典礼上,我们的校长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让孩子早犯错误就是给孩子机会(大意如此)。这句话我觉得充满了教育的睿智,严格管控的孩子,不如自由开放,让他的心智和身体在自由的空气中呼吸,学会自我选择在,逐渐独立和自主。因此,教育不是管理,教育是引导,是服务,是为孩子在自由开放的空气中完全释放自己正当需求而提供的服务。我们的教育,许多还是管理,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敢做到自由开放,因此,学校教育的理念之落后,往往不容我们乐观。同时,在对学生由严格管控走到自由开放的时候,我们却依然对老师是百般规定而不充分授权与信任。蔡元培兴办北大,首先以自由和包容为主旨,学校对于老师,恐怕也得允许其自由和自由呈现下的包容。
P08:这个国家,有很强健、深厚、具公信力的研发机制,提供了很多实在、确切的统计与分析,让师长和教育人员从中不断去检视、了解、讨论,再凭借着他们总是“先有计划再做事”的民族性格,以及不求快也不急着立竿见影的安稳心态,一步步踏实执行出来的。
评析:中国的教育体制,完全有国家掌控,在公立教育之外,虽然有私立教育,但不够强大,更多的是与公立教育并行的教辅机构。这就导致中国的教育体制整体是一个畸形的结构。政府体制内的学校和市场化的机构不是充分意义的互补,而是资源重合的浪费。这是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一种,但是是简单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理想的教育体制,应该是政府和市场互补,比如在中国的公立教育之外,市场上充满了教育支持机构。比如文中所说的研究机构,可以为公立教育发展提供客观而充足的数据,供其作为调整的依据。比如高水平的学校建筑设计公司,游学公司,活动策划公司,赛事体系等等,中国教育市场化的改革恐怕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其次,中国人最讲踏实,中国人传统理财观念就是有一分钱就做一分钱的事,一步一个脚印,所以我们往往缺少计划,往往是哪有漏洞哪儿补,缺乏长远的眼光和整全的安排。这和中国人天地的哲学观念似乎是冲突的,或许是民俗世界中衍生出的一种价值观念吧。同时,中国人由于没有计划,因此其热情有之,但往往操之过急,追求功利和速成。这与文中所体现的芬兰的民族性格差异过大。
P23:制服,是某种集体管制的象征,它只会引起我们对俄罗斯沙皇统治一百多年的不良历史观,所以我们立国九十年以来,从没提倡过学校制服。
评析:一元化的认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这与追求自由成为人之一体两面。同时,集体主义与一元化心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传统思维上,一直追逐制服的统一,校园中更不例外。但这恰恰渗透着一种可怕的集体主义思维,而集体主义恰恰是独裁和专制的社会温床。自由而个性的教育,必然打破制服。十一学校的校服在北京是比较有名的,但我有时候看着我的学生在想,女孩子二八芳龄,男孩子青春年少,正是身材最好,生命力最强的时候,为什么要将自己包裹在统一的校服当中。有网友提出说校服其实是未来抹除差异,保护穷孩子,防止富孩子穿的太好,穷孩子穿的太差,当网友这么认为的时候,我心中担忧,也就是集体主义的专制温床不正是不言自明吗?
P28:如果在“见树”的过程中,反复再反复地练习、考试,而最终的目的是要能压倒周边竞争者,那学习与教育启发人性良善的层面,以及希望培养终生学习的目标,反而在孩子年幼的阶段,就从制度层面上被否定了,甚至进而抹煞了学生对任何一门课的长期学习兴趣,与持续了解的动力。
评析:作者在这儿恐怕是因为深感东方教育的功利主义和题海战术而有感而发,但芬兰的教育可以称之为“见林”,但中国的这种教育,恐怕尚不能称之为“见树”。因为在题海战术和讲究落实的课堂中,学生所见的并不是树,而是学生自己变成了机器,在掌握一门简单的技术。
P35:芬兰及北欧早早就认识到,孩子一旦跟不上学习,如果不从制度层面上去特意照顾和鼓励,那学习与教育就不平等、不均衡,最终就是整个社会都要为这些长大之后的孩子们,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
评析:这确实是一种非常睿智的看法,其中注重平等和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正符合罗尔斯的正义二原则,而芬兰人只是给了这么一个政治学观点朴实的解释。
P37:良好的教育,就是把人力资源转换成人才的唯一窍门。
评析:教育可以成为培育人力资源的途径,但这绝对不是教育的全部全部内涵。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分而有之。
P41:中央行政机关解除了对地方教育体制的严格规定,不再对教学内容与目标施加过多的管理,而走向更自由、更弹性……主管芬兰基础教育的全国教委会,只提供各个不同科目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大方向,实际教学方式和教科书的选择则完全由各地方教育机构和各级学校自行定夺。
评析: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及中国政治之弊端,认为有一条就是中央管的太多,地方上不够自由。而现代的中国教育体制,其实也是延续了这一个弊端,当然,这跟我党的治国理念有很大的关系。诚如前文所说,不仅学生和学校要走向自由开放,其实教育行政主管单位也应该走向放权和自由开放。因为,所以的事务,只有当主体感觉到尊重和自我时,才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一定的空间是激发积极性的必须条件,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就证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如何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就是重中之重。
P45:芬兰却在几十年前就选择了回归人性最基本面,不鼓励、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争,而是去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建立可以一生追寻的正面学习心态。
评析:我们的教育之所以落后,其实很多都是在理念上,比如在学校学生成才教育中强调竞争。这种观念,正是中国百年以来落后挨打的国家心理的映射,既不属于现代西方思想,也不属于中国古代思想。而在教育上,这种观念确实要不得,秉持此种观念,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不能够正视社会,而将群体视为丛林,启发和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才是教育的真谛。
P53:芬兰教育制度在1994年历经重大变革之后,老师获得充分的教学自由度与课程自主权,可以自行决定教材与教学内容和进度。
评析:这种自由,我等今日依然望尘莫及而只能望洋兴叹了。
P62:只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找出一种激励学习动力的生路,或许学习过程比一般学生漫长、曲折,但生命终究会自己寻觅到出口,只要给予它适当的机会和平等对待的诚意。
P85:因为基础教育的平等、均衡,以及各地方投注的教学资源相当,大家才不需要“被迫”额外花钱去补习许多学科和外语,而可以放心地在一般学校和外、双语学校之间,进行理性而平实的选择。
评析:这段话,恰恰给中国火热的课外辅导机构号了脉。中国的教育,可怕之处正在于政府投入太少,教育支出的比例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太低。这其中再加上贪污腐败,教育之没钱花,与教育之乱花钱,正好成了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重要原因。而偏远山区的教育资源,又与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往往有天壤之别。十一的教育模式和理念非常先进,是一种理想型的教育,但其并不具有模仿性,是因为其投入过于庞大。
P99:平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真正能落实根本上的平等,就必须要让人民真正拥有“知”的权利。
评析: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人民的权利,但我国政府真正做大了多少呢?
P102:一个国家的教育要能成功,整体社会是环环相扣的,唯有教师、学制、设施、教科书内容等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就像每个社会中的每个环节一般,大家各尽其力,如此才能良性循环,好好推动教育。
评析:中国的教育之不能产生大的发展,弊病正在于中国的教育真的是教育在搞教育,孤军奋战,死于疲命。
P106:有时看着他们好像慢上大半拍,又带点钝拙,明明可以多做一些,或者反应再快、再多样化一点。但他们总是“保守”地先去做七分,直到累积足够的自信心之后,才又一点一滴架起剩下的两三分。但这最后阶段,反而是他们在厚实的基础上,奋力勇往迈进的精锐尽出。
评析:芬兰是能做七分,但只做五分,保证自己在站稳脚跟之后再继续前行,因而根本深固而后发力量强大。但我们在做教育的时候,往往是做五分的能力尚不足,却已经在做七分的事,根本虚浮,而进程过快,因此越到后程就越感乏力。就像一个人挑水爬山,如果匀速的慢慢走,会能走很长的山路。但是如果起步走的很快,那么不久之后,他就没有持续的力量了。
P115:宪法保障国民受教权,因此提供教育资源就包括适当的学生交通安排,这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在一个重视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所有的一切,包络教育,也是国家与国民之间的一种宪法关系。
评析:在芬兰教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国家为了保障偏远地区的学生的受教育权,设置了流动图书馆以及学生乘坐出租车免费,这让我想起了我国前几年推行的撤点并校,政府的理念在这儿就体现了很大的差距。当然,国家类型不同,也不可强求,而国民的受教育权,则必须保障。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