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漂亮的答案,谁来问一个漂亮的问题?_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 > 都说漂亮的答案,谁来问一个漂亮的问题?
青豆书坊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7-30 16:07:22

都说漂亮的答案,谁来问一个漂亮的问题?

陈赛 三联生活周刊

如果说,十年记者生涯教会我任何东西,那就是提问作为一门技艺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我曾经抱着一本厚厚的《法拉奇风云采访录》,潜心钻研她的“海盗式”提问法。此外,沃尔特·克朗凯特、奥普拉、查理·罗斯、斯蒂芬·科尔伯特也都曾经是我的研究对象。所以,这两本《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我是当成“提问的艺术”来欣赏的。
这些孩子以最单纯的问题,来问各种理由、原因或可能性,并由此帮助自己理解、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世界。有一些问题出于一个孩子对于自身最纯粹的好奇心,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哭?梦是怎么产生的?人从哪儿学会了数数?我的脑子那么小,如何能存下那么多的信息?人放屁为什么挺可笑的?
还有一些是对自然界的审慎观察,比如为什么所有的雪花都不同?冰有味道吗?为什么蝴蝶飞起来的样子好像是漫无目的的?我的金鱼认识我吗?还有更妙的——如果一头奶牛一整年不放屁,然后放一个大大的屁,它会飞进太空吗?
还有一些问题则几乎是哲学式的,涉及存在主义的内核:宇宙有边吗?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上帝是谁?我是由什么构成的?
回答这些问题的,都是当今世界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包括科学家、哲学家、作家、艺术家、设计师、探险家、画家…….如果说提问是一场探险的开始,那么,答案往往是探险的结束。所以,我唯一觉得遗憾的是,一问一答实在太短了。如果能看到这些孩子缠着大师一直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更多回合的问答交锋,那该多好。
保罗•哈里斯(Paul Harris),哈佛大学的一位教育学教授专门研究孩子为何那么爱提问这件事情。他将“提问”视为区分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一道“进化分界线”——甚至早于语言,人类就已经通过某种形式的提问来获得信息。比如孩子可能拿起一个奇异果,通过眼神或者姿势,向旁边的大人表现出想知道更多的欲望。但大猩猩不会这样做。他们也会传递信号,但只是简单的要求,而不是寻求信息的提问。在四岁到五岁的孩子身上,提问的天性达到极盛——对他们来说,整个世界就是由无数的问号组成,而提问就像呼吸一样发自本能,自由而充满想像力。有统计数据称,一个学前儿童每天平均会问父母100个问题。英国还有一项调查显示,4岁的小女孩一天会向他们可怜的妈妈提390个问题,男孩的问题略少一点。但五岁以后,他们的问题就会明显减少(阅读和书写增加),并不是因为他们丧失了提问的能力,而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上学了,对结果的关心逐渐取代对过程的好奇。而且,他们会发现,大人们,尤其是老师,都更喜欢答案,而不是问题——在大多数场合,提问都被视为是对权威的挑战(或者无知的表现),鼓励提问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放下权力和控制,这对成年人来说很不容易,所以能容忍就已经很不错了。
很显然,不问东问西,追根究底,是一种更简单的过日子的方法。神经学家John Kounios发现,我们的大脑总是想方设法降低我们的心智负担,而方法之一就是不质疑(甚至直接忽略)身边的问题,进入一种“自动导航”(auto pilot)状态,这样不仅能减轻大脑负担,提高效率,而且省去许多日常烦恼。
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尽管我们的社会努力反对提问,但最终真正脱颖而出、有所成就的,往往是那些爱提问的人。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伟大的提问者,他也喜欢回答小孩子的问题,有一本书叫《亲爱的爱因斯坦教授:小朋友写给大科学家的信》,收集了孩子们向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教授提的各种问题,比如:爱是什么?是什么使得太阳和行星呆在天上?小鸟的羽毛为什么有颜色?我想知道天空以外是什么。我妈说您能告诉我。我们想知道,如果四周没有人,一棵大树倒下去,会不会有声音,为什么?爱因斯坦一生被人各种编排各种“名言”,下面这句话不知是真是假,但我很欣赏:如果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解决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我会花前面55分钟来决定自己是否问对了问题。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有机会采访很多发明家、工程师、设计师、创业者,我发现,他们大都是了不起的提问者,而他们的成就很多时候都可以回溯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比如我曾经参观过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那里号称是“梦想家的天堂”,当时我的采访本上记着这么一个问题,“你所在的学科前沿是什么?对你来说最难的难题是什么?”我以为这是典型的麻省理工学院思维:寻找世界上最难的难题,然后攻克它。但我得到的答案却是——“仅仅为既有的问题找到答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出新的问题。”
我发现,那里的每个科学家几乎都是带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走上自己的科学求索之路的,比如托德曼库弗教授是个大提琴家,小时候他深觉练琴艰辛而枯燥,于是想到这么一个问题,有没有更有趣的方法弹奏出美丽的音乐呢?后来,他发明了100多件不同的“超级乐器”,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音乐和乐器的固有观念,音乐可以“骑”出来,“捏”出来,“摸”出来,节奏可以像土豆一样地丢来丢去,小孩子可以通过线条和色彩“画”出复杂的音乐。
另外一位印象深刻的教授叫休·赫尔,他17岁登山失去双腿,医生告诉他这辈子都不可能再登山了。于是他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有比人的肢体更高级的假肢?此后的三十年人生,为了给自己一双更好的腿,他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假肢:登山专用的,走路专用的,跑步专用的……他相信会有这么一天,他的腿会和正常的人腿有完全相同的功能。然后他的腿会有更多的升级和拓展,10年内,他会成为这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
去年,沃伦·伯格(Warren Berger)写了一本书叫《一个更漂亮的问题》,提出这个时代提问对于成年人的价值。他说,好的提问者倾向于用好奇、观察的眼睛和“初心”看待周围的世界,花时间琢磨那些别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不害怕问那些最根本性的“为什么”——尽管这些问题也许使他们看起来很天真,孩子气,但他们由此打破预设和传统思维,挖掘到更深层次的真相。这样的提问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无论在商业、还是日常生活中。
我们身处一个即时信息的时代,找答案变成一件越来越容易的事情,但互联网也由此给我们制造了一种全知全能的认知幻觉,让我们觉得一切值得知道的东西都已经知道了,或者随时可以知道。既然已经知道了,自然不会再倾听,也不会再提问。但是,要知道,如果还没敲几个字,谷歌就已经知道你要问什么问题,这绝对不是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如何修炼提问的艺术?沃伦·伯格的建议是,从释放内心的四岁孩子开始。所以,我觉得无论有孩子的,没孩子的,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这些孩子只是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至于下面更多的问题,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游戏。

展开全文
有用 2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都说漂亮的答案,谁来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的回应

Briseis 2015-08-03 10:52:00

我们身处一个即时信息的时代,找答案变成一件越来越容易的事情,但互联网也由此给我们制造了一种全知全能的认知幻觉,让我们觉得一切值得知道的东西都已经知道了,或者随时可以知道。既然已经知道了,自然不会再倾听,也不会再提问。但是,要知道,如果还没敲几个字,谷歌就已经知道你要问什么问题,这绝对不是什么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