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_曾国藩治学方法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曾国藩治学方法 > 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hxiaom 曾国藩治学方法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12-29 15:12:39

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本书是我今年读过的最好的书之一。读《穷查理宝典》《富兰克林自传》崇拜查理·芒格,本杰明·富兰克林;读《曾国藩治事方法》《四书章句集注》崇拜曾国藩,孔子。伟大的人往往都很相似,找到他们的共同点,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

现在喜欢读的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书”,讲人生道理,哲学思辨,例如《穷查理宝典》《曾国藩治事方法》。另一种是“小书”,就一个具体的问题,深入科学地论述,例如《第三种黑猩猩》。由于市面上的鸡汤书越来越多,人们对于“大书”越来越反感。并且年岁地增加,杂事的充斥使得大家对人生根本缺乏思考。但是真正好的“大书”,能使你跳脱出来看,得到真正的启示。

以下作一些摘录:
* 第一篇 总论
    * 第一章 学的意义与范围
        * 学者学为人
        * 一方面要孜孜不倦地去学,一方面还要急急地教百姓去学,然后化民成俗的大业,才有希望。
        * 古人之所谓学,须在事业上表现出来,才见得是真学问;后世号称做事业的人,往往不学无术,卑污苟且,而号称做学问的人,又往往死于章句之下,做古人奴隶,其最大病根,就是把学问和事业分作两截。
        * 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 大学之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有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业,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 修养即曾氏所谓义理之学,治事则经济治学,读书即辞章之学与考据之学。他生平所治之学,可以此三种尽之。
    * 第二章 曾氏气度与学风
        * 他处处表现着脚踏实地的精神,所以他时时有犹恐失之的感觉。我们看他把日常功课立为课表,每日照上面做,更于每晚做日记,自讼这一天言论行事得失。还恐怕有懈怠疏忽的地方,又常做出许多箴言、对联,或者标几个字在自己脑筋里,做立身行事的标准,使随时随地有所鉴戒。
        * 谦、恕、勤、恒。君子之道,莫善于能下,莫不善于矜。此身无论处何境遇,而敬恕勤字,无片刻可弛。
        * 他觉得学问这件事,是应该公之天下,不应该有主观成见掺杂其间,更不应该互相标榜,以成所谓门户之见。
        * 以庄子之道自怡,以荀子之道自克,其庶为闻道之君子乎?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于修己治人之术,两得之矣。周末诸子,各有极至之旨,其所以不及孔子者,有所偏至,即彼有所独缺,亦犹夷、惠之不及孔氏耳!若游心能如老庄之虚静,治身能如墨翟之勤俭,齐民能如管、商之严整,而又持之以不自是之心,伪者裁之,缺者补之,则诸子皆可师不可弃也。
        * 天下事未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懈,则百处懈矣。
        *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 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以后每日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临帖宜慢,摹帖宜疾,专学其开张处,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 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近自然,以之修身则顺而安,以之涉世则谐而详,孔子之告子贡、仲弓,孟子之言求仁,皆无先于此者;
        * 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
        * 《中庸》曰:“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困勉工夫,也是他学风中重要之一。此外,还有一种,也在他学风中占有地位,就是求阙的精神。他因为时时要戒骄傲,戒懒惰,所以时时刻刻惟恐自己犯自满的毛病,乃名其居曰:求阙斋。原来人的学问,到稍有造诣的时期,诚难免傲然自足,轻视他人,因此他乃处处存一个求阙的念头;处处求阙,自然无形中就不会自足与轻视他人。这还是就消极一方面说;凡人能时时刻刻求自己的阙,则其进德修业,亦必较他人为猛,这都是求阙精神的效益。
        *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我之尺也,得寸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 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凡人一家,只有进德修业四字可靠,此八字者,能尽一分,必有一分之庆,不尽一分,必有一分之殃,其或休咎相反,必其中有不诚,而所谓改过修德者,不足以质诸鬼神也。
        * 他的气度是谦恕勤恒,而学风则为不立门户,困知勉行与求阙。
* 第二篇 修养
    * 第三章 修养的旨趣
        * 修养这件事,可说是一切学术的出发点,虽然个人所学并不一致,但必经过一段修养工夫,这学问才靠得住。
        * 有时会把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成两截,以为修身以上是一事,修身以下又是一事,好像一个人要派若干年工夫去做修身以上的事,然后才能谈到齐家治平的事。不知如此做法,非但不切实,并且很危险;因为修养而不切于实际,空空洞洞关起门来去做,自然有一部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如静坐等;然苟终其身都是空空洞洞,关起门来造车,出门就难以合辙。
        * 所谓真实的修养功夫,我则以为最好的方法是就事上去修炼,不然,徒托空言,遇事即见痕迹,其原因就是因为离开事实去谈修养,所以愈修养愈迂腐,离开社会愈远,到最后他便专去做修身以上的一段工夫,修身以下一段的功夫就完全废置了。
        * 他把修养,看作合于实际应用的事实,所以他的修养工夫,处处能有生发的兴趣。第一是事业上的兴趣,第二是身心上的兴趣。
        * 怎样是事业上的兴趣?因为他拿办事当练习才能,修养身心的工具,所以他处处感觉事业上的兴趣。事体顺手,固然有兴趣,即事体棘手,亦可借以磨炼经历,开拓胸襟。
        *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
        * 喜誉恶毁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实足以欺世盗名。
        * 天下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不详。
        * 大概他自己先立一个光明磊落的定见,然后收罗各方人才,顺这个定见做去,然后再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至于艰难波折,则早在他预计之中,虽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果诚心,果虚心,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所共亮;即未得共亮而有毁谤,他也只问自己的心胸是否磊落光明,假如问心无愧,有可以自立之道,则毁誉皆听之于人,不做鄙夫患得患失的态度。
        * 我以他的秘诀,就在一面“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一面能“忘机”。我们平常所以偾事,恐怕就因为不耐烦的缘故吧?因为不能耐烦,故遇棘手之际,则猜疑嫉恨之心,往往缘之而起。也许他人原没有机心,倒因我先有机心而引起他人之机心,则事安有不败之理?他之所谓“忘机能消众机”就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的气度。如此,可以说他是在办事,亦可以说他是在借事以磨炼经历,开拓胸怀,更可以说因经历胸怀之修炼,而所办之事,更能顺理成章。这是因为修养工夫而得到事业上的兴趣。
        * 怎样是身心上的兴趣呢?大概提起修养两个字,或者就会有人要认为是腐儒的口头禅吧?诚然,不谈修养则矣,一谈修养,总是一开口就是慎独呀,主敬呀,诚意正心呀,把活泼泼的青年,几乎要拖到坟墓里去,才算是修养的功效。
        * 勤则寿,逸则夭。
            * 慎独则心安
            * 主敬则身强
            * 求仁则人悦
            * 习劳则神钦
        * 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
        * 不忮不求,则一切行为,皆无过失,修养之事毕矣。
        * 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
    * 第四章 修养的精神
        * 淮南子曰:“血气者人之华也,而五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能专于五藏而不外越,则胃腹充而嗜欲省矣,胃腹充而嗜欲省,则耳目清,听视达矣;耳目清听视达,谓之明。五藏能属于心而无乖,则勃志胜而行不僻。勃志胜而行不僻,则精神盛而气不散矣;精神盛而气不散则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神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是故忧患不能入也,而邪气不能袭。”
        * 曾说:“精神要常令有余,于事则气充而心不散漫。”
        * 《孟子·养气章》
        * 精神之所以不足,一方面是养之不得其宜,一方面是用之不得其当。淮南子曰:“耳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五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骋于外而不守矣。”
        * 我尝以为养心之道,很像饲养禽兽,必定要先把它野性养驯服了,然后可向积极方面去指导它有意识的动作。野性完全驯服了,是此处所谓至虚;能做有意识的动作,是此处所谓至诚。
        * 细目如何?我以为可分三层来说:第一层是静坐,第二层是平淡,第三层是改过。
        * 我们平常的精神,总是飞扬散漫,在此飞扬散漫的精神上,要去谈学问,谈工夫,谈境界,谈心得,岂不等于南辕北辙?所以我们不管做哪门学问,没有一副静的精神,总不容易得到学问中的精蕴。
        * 在未能达到静的境界之先,只有用静坐的方法来训练。我尝说:我们这种飞扬散漫的精神,犹如一盆泥浆水,要想拿这一盆泥浆水去照物,只有把这盆水摆在那里不动,慢慢待他把泥浆沉下去,上面便是清水,可以照物了。
        * 胸怀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 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萧、陈、皆予智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 第五章 身体的修养
        * 《淮南子》曰:“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
* 第三篇 治事
    * 第六章 治事的精神
        * 他治事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凡事立有确定规模,规模确定之后,便认定目标向前做去,方法虽变,而规模则始终不变。大概有了规模,不但可以督励他人,使努力向前,并且可以督励自己,使勿松懈。好逸恶劳,人之恒情,不有一个规模做限制,恐怕任何人都不容易始终不懈。现在各机关、各工厂,都规定做工时间及其他种种条例,便是所谓规模。
        * 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即人之所以为圣人,亦系先立规模,后求精熟。即颜渊未达一间,亦只是欠熟耳!故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总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 所谓器量宏大,就是要能多所容纳,一方面要容纳自己最大的抱负,一方面还要容纳他人的臧否得失。
        * 观人之法,须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尤以习劳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 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有其质而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而长处亦不足恃。
        * 我们可以知得他的观人标准只有两事:一曰操守,二曰志趣。操守是一个人的骨子,所谓为人之本,以朴实廉介为主。志趣是一个人格局器量的表现,志趣不远者,纵有操守,亦不过成为砛砛自守之士。
    * 第七章 治家
        * 儿子若贤,则不靠官囊,亦能自觅衣食,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
        * 嫁女必富于我,取妇必贫于我。
        * 积极方面:其一,和睦;其二,勤俭;其三是要使家道悠久。
        * 消极方面:戒骄戒奢
    * 第八章 治军
        * 时势造英雄。
        * 曾氏治军的秘诀,在积极方面,惟在一个勤字;在消极方面,则勿骄勿惰
        * 以身作则。
        * 训有二:训打仗之法,训作人之道。训打仗则专尚严明,须令临阵之际,兵勇畏主将之法令,甚于畏贼之炮子。训作人则全要u u 月屯诚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庶人人易于感动。
        * 练有二:练队伍,练技艺。练技艺,则欲一人足御数人,练队伍则欲数百人如一人。
        * 总之他虽不是军事人才,但是能有此成绩,我以为不出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就是她那副诚拙忠义的精神,其次则是就事磨练而成。
        * 因此我们得到两个教训:一是凡事只须拿出真诚忠义之气去做,不但事可必成,而荆棘且将自去。二是凡人在社会上的成就,无论大小,都是社会培植之功,野心家在那里妄想做一个造时势的英雄,是不独把历史因果规律看倒了,且终必至偾事而不自知。
    * 第九章 治吏
        * 一种政治的设施,应以时势为对象,在某种时代和某种形势之下,宜乎某种政治,这可以说是政治变迁史上的一大原则。
* 第三篇 读书
    * 第十章 读书
        * 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
        * 曾国藩以为读书是做学问的一部分,而做学问的目标,应在“化民成俗”
        * 他认为读书第一个先决问题,就是要“志大人之学”。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
        * 立志就是换骨之金丹。然而所谓立志,又不是或作或辍,一曝十寒所能奏效,必朝斯夕斯,抱定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精神,然后才能毋望其速成,毋诱于势力。所以他常在立志之下,加“有恒”二字,意谓始终不懈的精神,乃读书第二个先决问题。
        *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 所虑者就是立志未必坚定,见左右前后,与我相仿佛者,皆得奥援而腾达了,于是自己也就耐不过了,或望其速成,或诱于势力,或竟弃其所学而另觅蹊径,都叫做无志,无恒。
        * 故在立志、有恒两问题决定之后,还要辨明应该采取什么趋向,这可算是读书第三个先决问题。
        * 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人之才智上哲少而中下多,有生又不过数十寒暑,势不能求此四术,偏观而尽取之,是以君子贵慎其所择,而先其所急。择其切于吾身心不可造次离者,则莫急于义理之学。凡人身所自具者,有耳目口体心思,日接于吾前者,有父子兄弟夫妇,稍远者有君臣有朋友。为义理之学者,盖将使耳目口体心思,各敬其职,而五伦各尽其分,又将推己及物,使凡民皆有以善其身而无憾于伦纪。苟通义理之学,而经济该乎其中矣。
    * 第十一章 读书方法
        * 观察一个人的读书方法,可以看出他的读书兴趣和其造诣的深浅。
        * 现在青年有太重视方法,而忽于自己的实力,对学问不愿下苦工,成就安能不薄?而其最大原因,则在专欲取巧。
        * 他的读书方法可以分四项说明:
            * 看、读、写、作
                * 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将不肯为矣。
                * 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
                * 读书意在求熟,看书意在求速,熟然后可以专精,速然后可以广博。
                * 我以为读书最好分三部:
                    * 1.熟读之部
                    * 2.常看之部
                    * 3.涉猎之部
            * 专精一业
                *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若志在穷经,则须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万不可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 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 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
            * 求明了勿求强记
                * 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然记得矣。
                * 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也。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
            * 分类笔录
            * 读书是学问路道之一,做学问当然不是死读书;但是不读书亦不足以言学问。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