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的稚嫩呼声_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 城市边缘的稚嫩呼声
[已注销]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2-10 14:02:58

城市边缘的稚嫩呼声

(文章发表于2月10日《京华时报》)
文/郭 玥
去年,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组图片“弟弟要睡着了”让无数网友落泪,如同当年解海龙老师镜头里的大眼镜女孩一样,折射着现实的无奈和感人的坚韧。

近日出版的《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书,更加真实的令人感动。书中所收录来自26个孩子共220篇留守儿童的日记,记述了常年处于孤独和脆弱中的他们对于父母关爱的渴求。通过这一篇篇真实、质朴的记录,眼前放佛出现了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还是孩子,就要用稚嫩的双肩扛起一整片土地,要在在读书和生存两者间做艰难痛苦的抉择,还要天天活在“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是不是不爱我了”的自我折磨里……他们字迹幼稚、呆板,却满怀感情和期待。作为父母的打工者本就是游离在社会中的弱势边缘人,这些留守儿童的声音也因此注定无法出现在社会主流话语之中,注定被轻易地忽略和覆盖。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同时为了生存,他们又不能够轻易的离开工作的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书中数据统计,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在中国催生的“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其人数已达5800多万,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这一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援、尤其是安全失保等问题。而网上流行的“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则更直接地反映出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农村留得住孩子,却守不住希望,城市留住了劳动力,却留不住人心,留守家庭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亟需解决。

在日记的字里行间,留守儿童的疼痛与煎熬、尖叫与梦魇交织在一起,这正是他们在中国社会极具重构的资本与文化的巨大压力下进行抗争的最真实状态,面对社会张力及内在挣扎,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出声,唯有依靠如同日记中描写的半夜尖叫、嚎啕大哭,乃至噩梦发泄。

这本书的出现也使我们看到,这些留守儿童固然“失语”,但是仍有呼声。“不要用可怜的眼光看他们,要用赞赏的眼神为他们加油!即使要为他们修路铺桥,也是我们背后的秘密。”这本书出版的背后,饱含着乡村教师杨元松等一类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因为他们的存在,这26位留守儿童乃至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开始表达和倾诉,他们在扩大的城乡差距之间,在加重的贫富待遇之间渐生了呼唤的欲望。

留守儿童不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父母回家的路有多远,不仅是留守儿童们的疑问,同时也是全社会的疑问。关爱留守儿童,厚待城市建设者,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准则。我们期盼政府能促使社会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让更多人关注、参与到解决留守家庭的问题中来,进而把对单独个体的关切,扩展至对我国两亿庞大流动人群的关怀。那时,留守儿童便不再是社会的潜藏病灶

每篇日记背后都是一颗柔软脆弱的心灵,都是一次不甘于现状的尖叫,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尖叫,是面对社会的不平等与荒谬差异,发出的谴责之声。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