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不等于受教育_上学真的有用吗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上学真的有用吗 > 上学不等于受教育
愿无违 上学真的有用吗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10-31 12:10:42

上学不等于受教育

    将儿子从学校带回家庭自行教育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应该会很高兴见到这本名为《上学真的有用吗?》的书。该书作者约翰·泰勒·盖托从教三十余年,他在剖析学校制度之所以能在全球普及的原因中,发现了现代学校教育的逻辑:“学校把孩子训练成雇员和消费者,其主要目的是将儿童变成臣仆,这是政客和公司主管所乐于见到并推动实施的一场阴谋。”事实上,如果可以炸掉学校而不违法的话,约翰·泰勒一定会这么干的。不立不破,在破解学校教育背后的利益链后,他祭出的教育观是:“上学”并不等于“受教育”;最好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的开放式学习。
    约翰·泰勒的“学校阴谋论”,基于这样的大时代认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一切价值已经被公司化。他发现,“公司”要实现高度集中的大生产经济,必须建设这样一种秩序:公司雇员得甘愿依附于流水线标准化作业,人得成为被动接受的盲目消费者。为此,就不得不驯化个人的心智,取消不同的声音,标准化人们的头脑,对人类行为加以控制,因为具有独立心智的人是高效管理的障碍。这与政客的利益诉求一拍即合,学校教育作为实现手段得以强势推行。在书中,约翰·泰勒分析了学校制度主要设计者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证实了这一点。
    为什么说学校能够达成驯化个体心智的功能呢?秘密是将教育等同于上学,实现这一等价代换的关键点,是教育专业化、标准化,即将个人行为、思考、感觉视为某种教育的结果,而将之分门别类的工具,并利用行为心理学这个新技术,强制儿童们学习正当的思考、感觉和行为。“这使得家长误以为家庭是个落后的角落,若论教养孩子,爹妈哪里比得上专家?”约翰·泰勒认为,很多家长于是把很多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外包”给所谓的老师专家,加上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孩子得以顺利的走出家庭集中到学校。
    切断孩子与家庭的联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学校推行的标准化的考试与专业化学习,“把每个儿童与其自我分开,使他们的自我消失在集体之中,而如果将孩子混入一群,不给他们责任,不给他们独立,只能促成他们的贪婪、羡慕、嫉妒和恐惧,虽然年岁渐长,却也永远不会长大——这样他们就再也不会寻找内在的力量。将他们从家庭、传统、宗教、文化中分开,这样,只剩下消费权利的他们,再也不会有来自外部的意见与当局的决定相左。”
    约翰·泰勒对对这一过程的评价是,“他们将在年轻的心灵中殖民,把涂得乱七八糟的写字板擦干净,好写上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时候,一般得到家长在做什么呢?家长天真地支持学校强制的体制,却把自己变成了孩子的敌人,有时是终生的敌人。
    于是,我们的学校成了这么一副面目:一个拿年轻的心田做实验的实验室,为了社会需求训练习惯和态度的场所,每个人自出生起就会被赋予一个多功能的号码标识。这将使“雇主”及其他的“管理者”能够查询大家的历史记录,并在有必要时,对之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很多政治领袖、大公司主管都一本正经地提倡上学,把它当做增加社会一致性、解决种种可怕的社会问题的良方。
    所以,上学非但并不等于受教育,上学是一种习惯和态度的训练,它是从外部进入的;而教育则是自己掌握的,并且可以自我扩展,甚至自我超越的——正如所有人类精神的自我解放。产生自我,这才是最高级的教育。
    当然,约翰·泰勒也承认,学校提供的公共教育以及强制性义务教育,“偶尔能起到好作用,但孩子应当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学校把孩子训练成雇员和消费者,你就应当把你的孩子教成首领和探险家;学校训练孩子服从,你就应当教自己的孩子批判和独立的思考;学校的学生很容易厌烦,你要教你的孩子培养内在的精神生活,永远不会厌烦;用孤独挑战你的孩子,让他们乐于与自己为伴,与内心对话;上学的人害怕孤单,他们总是需要没完没了的电视、上网、打手机,以及那些浅浅的、来得快去得快的友谊给他们做伴。
     “当你对现代学校教育的逻辑,以及自己有充分的了解,那就写自己的剧本,而非加入别人的戏班,那才是受教育的正途。”约翰·泰勒的的观念或许过于猛烈,但也引人自我觉悟。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