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家庭成就孩子》书摘_家庭成就孩子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家庭成就孩子 > 李子勋《家庭成就孩子》书摘
大凤 家庭成就孩子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3-26 10:03:53

李子勋《家庭成就孩子》书摘

李子勋《家庭成就孩子》书摘
不愧是大师作品,常读常新啊。
P 22
人类的所有认知模型,像杯子、房子、老人等所有属于人类建构的视觉模型去刺激孩子,这种刺激对孩子的发展有好处,但也有很大的坏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人类可以交流的东西是很少的,“存在”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深邃的东西。比如说狗,狗的叫声千差万别,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状态下可以发出差异十分大的声音,但可交流的狗叫声就只有“汪汪”……
……过早地使用人类生成的音乐、图形、知觉模型包括语言刺激孩子,是给孩子人化的知识结果,这更适合和人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会让孩子“变老”,或者使孩子初始状况的智力迅速衰减。我们要记住那么狗叫是很费神的,但记住“汪汪”却很简单……
P 28
孩子2岁半是言语发展的高峰期,我们鼓励孩子说话,但不要鼓励他们认字。当掌握了苹果、花这些词语以后,就不再使用中间的实体物,直接使用抽象的文字所谓思考物,这将导致左脑理性思维加强,很容易导致神经症……

P 30
我个人认为整个小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为了孩子喜欢学习,习惯学校环境,以及增进在同龄群体中的相处能力……
P 31
所以,小学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感受,不要那么强调成绩,中学生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如何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增进效率,不要太在意孩子在班上的成绩排名……
家长要成为现存教育不足或缺陷的补偿系统……
家长有时要有这样的思考:如果你不是一个在知识获取上很成功的人,那么你越起劲教孩子结果越糟,孩子越来越像你。把学习的责任交还给孩子,可能才是家长最聪明的做法。

P 50-51
他们敢反抗父母、权威,对父母不敬、不服,并且对父母的反应与批评极端敏感。事实上,与父母冲突越厉害的孩子,也越依赖父母,冲突是为了挣脱依赖。从物理定理上看,与父母联接越紧密的孩子,分离出来的动能大,释放的热量也大。

P 58
要让孩子在错误中受益,家长们一定要避免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父母竭力预防孩子犯错,一旦犯错又竭尽全力让孩子避免受罚,以为孩子犯错一定是父母教育不好,要替孩子受过。其实不然,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保证孩子不出差错,但好的教育一定把犯错看成是教育的良机,使孩子从犯错中获得成长。二是过度惩罚……

P 77
孩子的的动能很大,学习上静不下心,那么让他充分地释放地释放动能会怎样?其实,大部分爱动的孩子动能释放到一个极点的时候,身体会主动偏向静的一面。

P 83
对于一个10岁以下的小孩来说,兴趣广泛、有爱好、有好奇心才是真正的学习能力。判断一个孩子爱不爱学习我个人觉得不是他在学校表现如何,玩不完成作业,喜不喜欢听讲,尊不尊重老师,而是看孩子的求知欲。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喜欢自己琢磨,对知道的东西重复学习很不耐烦……

P 89
西方心理学有一个说法,惩罚会让孩子觉得伤害她的人都是跟他亲密的人,慢慢他会形成在亲密关系中的不信任和害怕……
……心理医生比较喜欢问家长,你们夫妻双方谁家男孩更有出息,如果是父亲的,那么教育孩子就要多听父亲的;如果是父亲家的孩子成长比较好,那么妻子就要坚持自己的教育观念。分析自己的家族成长史,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P 96
孩子乱发脾气是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他的情绪,当他发脾气时,感觉父母牵制比较大,于是他就接着这样干,并乐此不疲。孩子这样的情绪现象有心理学意义,5岁孩子正处在于父母的依恋分离期,一方面他要随心所欲,自行其是,不愿意再受父母的管制,一方面他有十分依赖父母……
……告诉他生气的时候内心很难过,一点都不好受。这个过程是识别。静静地,甚至可以微笑着看他发一会脾气……

P 101
第一种解释分离性焦虑……
第二种解释是孩子对父母的关系的控制。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很乖很老实,也很懂事….哭闹时一种对父母的一种惩罚,比如自己在幼儿园没有得到父母的照顾,回家要求补偿…
第三种解释就是情绪压抑,比如孩子不幸遇到一个很严厉的幼儿园老实

P 110
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是被父母不恰当的观察发明出来的。当爸爸妈妈逼着孩子去解释一个奇怪的行为时,孩子可能会说出一个解释,这样的解释可能会吓坏父母,以为孩子怎么了,其实孩子只是应对父母而已。

P 123
重视问题产生的情境、问题被维持的条件以及问题是怎样在改变家庭现实和家庭规则。

P 124
米纽秦认为家庭失衡是孩子出现适应障碍的原因。
1、情感纠结:家庭对外界界限僵硬,内部却纠缠不清……
2、关系疏离
3、三角关系:如母子父子联盟……
4、迂回关系:父母表面上看起来相敬如宾,实际存在沟通障碍,孩子会呈现问题来吸引父母注意……
5、循环冲突:父亲抱怨太太不关心自己,太太抱怨孩子的麻烦太多,孩子抱怨爸爸父母不喜欢他。结果是父亲惩罚孩子,,导致父子关系更差;孩子为难母亲,让母亲教养更难……

P 128
…..需要对早年母子或母女关系作细致分析……
从事家庭治疗的精神分析的精神科医生就提出“婚姻倾斜”的心理概念,认为家庭一方有采用破坏性方式来支配家庭的倾向,而另一方却显得依赖和柔弱,对其逆来顺受……
P 129
在临床治疗中,我常常观察母亲的角色感太强,使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迫被游离于家庭的亲密关系与教养关系之外……没有了父亲插入产生的心理缓冲空间,也失去了在双亲行为中作适应性选择的权利,孩子与母亲的行为应答方式被简单化为服从和不服从。久而久之,成长的动力被压抑,变化与对抗的欲望被耗竭,导致孩子的心性发展延迟。……

P 138
第三类“母子同盟”的心理学描述是指那些人格不完整、内心缺少安全感、缺少自我认同和亲密关系不信任的母亲,通过下意识地对孩子的深层依恋来获取内在的稳定。一般来说,母子热恋是孩子从出生到2岁之间的一种母子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的状态,个性依赖的母亲会被这种深度亲密带来的愉悦感所迷醉,以至于对孩子“成瘾”……
根据家庭病理学说,“母子同盟”让孩子成为夫妻个性冲突的一个投射“容器”,夫妻无意识地把婚姻的问题转嫁给孩子,孩子活得像一个替婚姻受罪的“道具”。由于母亲性格和情绪对结盟中的孩子有强的认同与内化作用,孩子的自我发展被压抑,这种压抑会延续到青春期被猛烈地释放出来……

P 143
……反对来说,父母关系交流不那么好的家庭,孩子无意识地流露出对父亲的愤怒,这个愤怒其实是母亲的……
……直到孩子到了十五六岁,自己感觉是在背负母亲过多的情绪,需要获得自由时,那是愤怒会加倍,并全部回报给这个给他辛苦十几年的母亲,而父亲却成为一个隔岸观火的人。

P 154
家庭治疗师把这样的关系看成:“家庭是通过对孩子的期望来实现家庭内部的情感交流,责任和连结与权力分配,并将它们合理化。”主流视觉会对这样的说法天然的反感,因为主流视觉是一种成人的视觉,把教育孩子看做一种责任。但系统的视觉却发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许多自己的附属品,或称教育中的“不当获益。”

P 166
“双重束缚”是家庭治疗大师贝特森对家庭动力学一种矛盾情景的经典描述,他认为:“双重束缚是一种父母之间或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时在关系水平上和内容水平上明显矛盾,是家庭交流发展出一种矛盾的不确定性,不知道对方是关心自己还是抱怨自己。”……
……越是与子女关系不好的父母,越是容易通过“教育”来发泄对子女的不满,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长期处在一种内容水平上被关心,关系水平被伤害的悖论情景,并被禁止评述或反抗这些矛盾信息,慢慢地孩子会借助相互矛盾的信息来逃避惩罚,以扭曲的行为方式来应付所有关系,失去了发展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能力,出现人格分化延迟。

P 184
抱怨子女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父母,常常是对孩子任何独立思想与行为大加压制,形成“恶性循环”,家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种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情景,被心理学描述为家庭中的“假性互惠”。假性互惠中的家庭看起来一家子和和睦睦,父母替孩子着想,孩子替父母亲分忧,实际上,人人都受到压抑和限制,各个心情都不舒畅。

P 195
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林提出一种亲子关系中的派遣理论,认为父母把自己成长中未竟事业和期望投射给孩子,造成一种派遣过度。孩子成长中心理负荷太重,不容易体验到成长中的自我满足,因此少有发展的动力。反过来,父母过多关心自己,不愿意被卷入到孩子的教养,又会形成派遣缺失……

P 202
我们不把“病”看成是一种被外部强加的东西,而把它看成是孩子内部愿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把它解读为一种与父母互动中的需要。这样,问题的受害人就演变为问题的行为者,孩子不得不面临对疾病新的感觉。……

P 206
孩子的口吃有极好的家庭功能性,它既可以满足母亲继续把一种精神力量通过儿子灌注给她的前夫,表达一种无形的感情羁绊(没完没了)和道德谴责(谁是谁非),又可以让孩子逃避一种矛盾情景,由于口吃,他无法攻击父亲,也无法放弃父亲。

P 220
……这类现象被心理学称为语言的雕刻作用。经常埋怨孩子不好好读书的父母,是怕孩子不肯用功学习,这样的叮嘱附会让孩子慢慢琢磨出,他要击败、控制、惩罚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上学。……

P 226
在我脑海中,一直回响着德国老师西蒙的话:“一个家庭里,不是系统构成了问题,而是问题构成了系统。”这里的“系统”是指家庭内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构成的家庭规则。一个患病的孩子会创造另类家庭关系和另类家庭规则,形成家庭内部新的平衡。

P 237
家庭的许多问题都是相互依存的,这些问题是经过无数次成员间的互动、重复、叠加、强化才得以形成。在这种循环互动中,问题产生质的因果关系已经非常不明显且难以被描述。家庭治疗师眼里吧家庭问题看做是家庭系统压力的一种释放方式,当症状被贴上青少年的某些心理行为问题的标签时,症状便呈现出一种亲子关系现实,它隐含着家庭内部的协调与冲突、结构与等级、平衡与失衡、交流与互动等。孩子的症状可通过负反馈的方式改变家庭,寻求家庭内部新的平衡。也可以经由正反馈的方式,把孩子的问题当做一种异化方式来沟通、表达、释放家庭内部积攒的紧张和焦虑,孩子的问题不仅不能促进家庭的改善,家庭的问题反而会因为症状而固结。当然,症状可能为家庭构建一种假象的平衡,使家庭成员间接获益,但这种平衡在固化家庭问题的同时也固化了孩子的症状。简单的说,家长在社会适应中出现欲求不满或内心不平衡的时候,容易发现孩子的毛病,自己在教育孩子试图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同时也是在发泄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孩子可以慢慢地变得像天使,让父母有足够的情绪补偿,家庭变得和谐快乐。但孩子的问题也可能恶化,让父母慢慢把孩子放在重心位置,与社会的冲突被淡化,家庭为共同战胜症状而表现团结,家庭关系得以缓解。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