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咏慧《哈佛琐记》札记_哈佛琐记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哈佛琐记 > 吴咏慧《哈佛琐记》札记
Song,F. 哈佛琐记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3-23 13:03:42

吴咏慧《哈佛琐记》札记

吴咏慧《哈佛琐记》札记

中华书局2009年新版 2009年购于树人书店


        在那几年,有件事经常困惑着我:波士顿的严冬是十分寒冷的,活活冻死人的事时有所闻。在这种酷寒的天气下,别人后衣重裘,罗尔斯教授却总是着一件单薄长袖的衬衫,在校园中如闲云野鹤般地晃来晃去,好像他的哲学睿见已经凝聚成一股不化的精神内功,力可御寒;使我这个远从亚热带负笈他乡的孩子,景仰至无以言喻。有一次,上罗尔斯的课,久候不来,学生窃窃私语;终于助教走进来,以狮子吼的嗓子宣布:罗尔斯教授感冒,停课一天。从此我了解到,原来伟大的哲学家也是肉体之躯,跟我没什么不同,心里如释重负。在哈佛六年中,那夜睡得最为甜美。(P24)
        
        该书(《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的主要论点如下:科学知识的进展与其说是“量”的累积,毋宁说是“质”的变化;而17世纪“科学革命”实意味不同知识“典范”(paradigm)的更替。此一说法打破了教科书长久以来把培根的方法运动作为“科学革命”解释的神话。库恩的观点,由于论证谨严,而且取材丰富,很快就为学术界所推崇。而“典范”这一概念更是跨过自然科学,及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发挥无比的影响,以致学术交谈中凡是不懂得“典范”一词的人,似乎就“失学”了。举例来说,仅1976年就有六本社会学的书籍,根据此一概念重新厘清社会理论,音乐史、艺术史就更不用说了。于是许多说词便围绕此一观念应运而生。有人推测,库恩的“典范”得自完貌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得自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得自波拉尼(Karl Polanyi)、得自奎因(W.V.O.Quine),甚或来自艺术风格的转变。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典范”一词只有在库恩书中才确立它的理论地位,才发生它的解释效用。(P55)
        
        钱锺书的《围城》中,有一段谈到30年代中国学者喜欢挟洋自重,与人谈话,动辄“柏泉”如何如何(案:“柏泉”是罗素的名字),好像与“柏泉”喝过一次咖啡,知道“柏泉”喝咖啡不加糖,就足以骄人。其实,西方学者,除非性情特别古怪,对后学请益,大多优礼有加,互通信函更是常事,遑论其他。(P57)
        
        情人眼中的西施,若落在不相干者的眼中,却未必具有千媚百娇的颠倒众生相。哈佛不是我的情人,我只是哈佛的不速之客。审美需要感情的灌注,生命的投入。无情的我,合该领略不到哈佛的极好处和极美处。
        读《哈佛琐记》,就等于是重游哈佛。这次多了吴咏慧做导游,只见他一时口若悬河、舌底翻莲,一时闭目吟哦、念念有辞,一时比手划脚、上窜下跳……《琐记》中的吴咏慧,不再是檀岛时那个言语无味、傻头傻脑的书虫。伊变成了手持麈尾、谈玄说空的魏晋高士;变成了泽畔行吟、浅斟低唱的骚人词客;变成了在知识海洋的沙滩上拍手欢呼,一面捡拾贝壳、一面嬉戏逐浪花的小孩……吴咏慧对哈佛的款款深情,在不知不觉中,竟消融了我对哈佛的疏离和冷漠。在他的带引和讲解之下,我开始慢慢体味到了哈佛的各种各样与众不同之处。徘徊在罗伊斯、帕尔默、詹姆斯,还有桑塔亚纳曾散步过的“哲人之路”,和怀特海对谈,和古代各大哲神交千载,上下与天地同流,原来是如许的神怡心旷;那条渐被毒水污化了的查理士河,在斜阳照晚、薄雾轻笼之际,原来竟会如许的楚楚可人;“大学馆”墙壁的常春藤,在四季转换中,像变色龙一般,由青而墨绿,由墨绿而橙黄,由橙黄而火红,由火红而灰白,原来也不输伯克利四季葱绿的红木林;还有那在大师授课后拍烂手掌的滋味,以及偶被大师品题时的既惊且喜……一切的一切,既遥远又贴近,既陌生又亲切,让人心旌遥遥,熏熏然有点醉意。……我的心底突然莫名其妙地爬上了一丝丝惆怅的感觉——如果到哈佛去读个一年半载,不知是否也和在伯克利一样的充实而有趣?(P188-189)
                                          ——翟志成《这样的吴咏慧》
                                                  2009.11.14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