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讶以至于错愕,我想我正走在“苏笔”的路上。
对于小说本身,我用不着做过多的评价,我想说的、我能说的、我想到但没办法表达的都已经有前辈给出了中肯的评价。我只想说小说和我所处的现实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以至于在阅读过程中,我常有对过去半年回忆的审视,这审视后的思考往往令我倒抽凉气,稚嫩的内心无法承受小说中向我呈现出来的漫天黑暗,裹挟着刺刀让我无处可逃。
2010年5月,我参加了本市的公开招聘教师的考试,第六名,自然名落孙山。对于这个结果,我下意识的认为理所应当,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这是我最大的缺憾,另一方面则下意识的认为是自己找关系找晚了的缘故。9月,开学的前一天,我终于通过关系进入本市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当代课老师,大学生活我过得比“苏笔”充实,这让我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多了一分小小的自信,少了些许因为关系而进校的惴惴不安。我的突然出现给学校也添了些在人事安排上的麻烦,原本已经返聘了一位退休的老师来带那个班,但因为我的出现,只好临时调换,领导们还要登门拜访向那位退休的老师致歉。这件事也一直让我有些过意不去,更坚定了我要带好那个班的动力之一。
带一个班的语文,同时在办公室工作,这让我听到了两头的人不同的、甚至是相互质疑的声音。初入职场,我只带了还有些懵懂的头脑、清醒的耳朵和做事的双手。跟小说中出现的某些情节相同,当备课组内的费用统一上收,当出台绩效工资改革方案的时候,毫无疑问出现了片片质疑之声。一方面,老师们的意见一般还真是没多大作用,另一方面,我刚进学校,看着自己的工资也觉得还算满意,虽然350的绩效工资我只能拿到220,但是作为一名代课老师,我还能有绩效这一块算就已经很知足很满意了。旁的老师对我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对比。
对于我的学生,虽然带的是初中生,但是他们比小说中的高中孩子更令人头疼,正处在最混沌的阶段,真的是一切皆有可能。学校的分班制让我们班的孩子一进校门就被打上了“差生”的标签,好在他们遇到了一位极负责任的班主任,没有放弃这些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然而无可否认,在这样所谓的“差生”集中营里,一堂课想要顺顺利利的上下来,得动用十八般武艺,甚至如小说中出现的极端教育手段——教师的“自我作践”。他们是拿着鞭子的老师,逼着我这个初上讲台渴望得到他们肯定的学生变着花样完成我的每日一练。总之这一路走来磕磕绊绊,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尽管这样,对于我的孩子们,我要谢谢他们,他们是我在教师这条路上行走的真正动力。
小说意在揭露中学教育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效的注意,所以更多的时候是在展现这个大环境下的假恶丑,真实得鲜血淋淋,让我一度曾动摇是否要继续回到那个三尺讲台上:真善美的代表都被迫离开了教育的这个舞台,海无言、江念痕,甚至于现实之中的郭初阳。我是怀揣着理想而来,终究会因看清了面具下的皮肉以至于骨血如他们一般出走吗?我不知道,我正走在路上,还想在缝隙之间带着镣铐跳着类似小丑的舞蹈,在我的课堂上也让学生们看到阳光下的阴影,有过思想上的挣扎,对待应试认清这是手段。我想我带的孩子大部分成不了“才”,那我将尽最大的努力做“成人”的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