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f1c7f0100kwb1.html
《中国青年报》的采访原稿
现在的生活真是很躁乱,各行各业都工作得越来越勉强、越来越不靠谱了。这次采访本是很愉快的,但定稿后几经交流和等待,最终在9月4日的报纸上,我还是很意外地看到了一份只剩后一小半的狂野删节版。心疼之余,只好把原文发在这里了。
---------------------
Q:作为一个二十多年的清华土著,几乎没有离开过清华园,您对待这样看似单调的生活抱持什么样的心态?这样的生活对您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这个大城市里,清华园这样的地方很难得。小时候,这里自然环境很好,可以玩儿的地方非常多,树上有能吃的东西,还可偶见松鼠、刺猬这样的动物。大院儿里有很多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大人们来自祖国各地,多为豁达明理之人。从小到大经历的数十位老师,回想起来,他们绝大多数都充满着人性的光彩,把我自己塞进去恐怕很难跻身前一半。
在这里长大肯定是不单调的,一方面它省了我很多时间和麻烦,可以去做喜欢的事情;另一方面,去过很多地方虽然也是一种丰富,但也有些东西是需要长时间沉淀体会才有的。这三十年,清华园里的变化不像门外的中关村那般剧烈,这里仍然很容易看到一些儿时的场景和熟悉的面孔。她给了我一种厚重的家乡感,这种感觉对我很重要。在这个居无定所、日新月异、走马观花、一次性用品泛滥的年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感情正在变得越来越淡漠。
Q:什么经历让你产生了写这本书的愿望?
现在的孩子过得并不好,很辛苦,这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在做老师之前,我首先看到的还是家乡里的一些变化,尽管跟外面相比这里的变化不算很大:孩子们在车来车往的小区喷泉水泥广场上踢球;小时候处处可以玩儿的空地基本上全变成了硬地停车位;清华附小已是一个戒备森严的地方,与外界完全隔离;操场上的大树、野草和蚂蚱已被塑胶所取代;绿地看上去很多,但大多竖着牌子,只有割草机和喷药车可以进去;他们不再拥有一天四次的路上玩耍;手里还拖着行李箱般的书包……
后来我当了老师,接触了很多中小学生。同时,每次碰到我的大学老师,他们也会跟我聊起这一届届学生的变化。这些感受很直接、也很宏观。应该会跟教育家和家长们的视角有所不同。
当然,最终能够成书,还要特别感谢三联的文静女士,如果不是她的提议和鼓励,这根本就是没影儿的事儿。
Q:奥数是谁的替死鬼?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绝不是一本描述奥数有多好的书。批判奥数的人也都是心疼孩子的,的确很多孩子的日程表上已经几乎只有课程。但是,打个比方,这些课程只是他们小黑屋里仅剩的东西,而并非屋门上的大锁。这些东西以前就存在,只不过现在他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更好的事情一件件消失之后,它才变得很显眼。我刚才已经列举了他们生活上的变化,加之充满竞争压力的环境,课外班的存在是有充分土壤的。
要找门上的大锁,最重要的线索就是:不光是孩子变辛苦了,其实我们每个年龄段、每个行业的人几乎都是如此,这种压力是一定要传递的,他们不可能独自活在世外桃源。教育是个很被动的角色,在教育的范畴之内所进行的争论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这就好比我们不能抛开水、食物、空气、生活方式……去探讨一个人的健康问题。
究其根本,我们对西方的科技、生活方式和发展轨迹的追逐太盲目了,这件事我在书里做了详细的探讨。我们跟在师父后面奋力地追,而且是一边帮师父背着食物,一边捡起他们扔到身后的垃圾。更可悲的是,我们还在问:“你为什么跑得这么愉快?能否介绍点经验和技术?”即便如此轻装上阵,师父们也已经走过了拐点,这条路是难以为继的。而我们背着一堆大包袱,当然会把这个负面的大趋势充分放大。
Q:你的意思是我们的教育本身没什么问题?
当然不是。但决策之前我们应该知道两件事:第一,教育本身的样子是很被动的,学校教育的普及不过是近代的事,它本身就是一种工业化的需要,因为一个新生儿距离一个社会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遥远。第二,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紧密联系的,欧美的教育至今被我们视为楷模,但那是他们占据了更多资源的结果,整体上学不来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大思路是一致的,完全是盲目赛跑式的做法。如果大思路愿意调整,教育领域当然可以做出很多改变。
比如文科方面,我们拥有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中华民族本应立足于自己,充满自信。我们不该轻易把自己的东西归为愚昧落后,并让几代学生把一大半的精力都花在学英语上。
理科方面,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年代,我们已经有充分的素材去和学生全面地探讨每一个科技成果,为什么越进步,麻烦越多?对于太阳、风、闪电、江河……我们应该首先以感恩之心去了解它们的运作之美,了解它们此时此刻对我们生存的重大意义,而不是光想着怎么发电。例如闪电在制造臭氧、在增肥土地,如果这些任务由人类接手,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教育应该让学生全面地看待世界,激发他们的情感,形成自己的主见,把握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煽动大家不计后果地往一个地方跑。
Q:那在现有条件下,个人在教育上有什么努力的方向?
我这本书本来就是写给个人看的,在这个充满商业煽动的社会里,提供一个也许能够让人放松下来的角度,幸福并不一定在众人所指的地方。
对孩子,我们首先应该有更多的理解,衣食无忧的学习机是个很恐怖的身份。在家里,他们是一个平等的家庭成员,应该有充分的交流,有机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另外,我们需要更全面地了解物质和科技产品对他们的影响。我很幸运,高中时电脑才开始出现,大学时手机才偶见人用,毕业后空调才渐渐普及。这些东西对大人都堪称双刃剑,在商业的炒作下,它们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被大大低估了。有的学生适合他生存的温度区间已经很窄,有的想坚持十分钟不看手机都很难。
课堂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还在生活的每个点滴之中。就拿洋快餐来说,营养如何我不知道,但每顿饭扔掉那么多纸盒杯子,在情感教育上无疑是个大损失。
教育受到社会大方向的左右,同时也是每个人的心态凝聚而成。我们现在往往是批评、争吵得太多,从我做起的太少。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没有必要总想着去改变孩子身边每一个人,如果有心,我们都可以让自己成为孩子最信任、最愿意模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