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改革向何处去?这是当代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个大问题。
教育改革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开始的。从那以后,“上大学”成了每一个学子的最大心愿。无论学生、老师、家长,还是整个社会,都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投入,并且取得多方面的增益和进步。然而,这种努力和投入换来的不只是正面效应,还有应试教育模式得以形成的诸多流弊和后果。这种情况,正如我在一篇文章中所说:“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几乎所有人都把考大学视为最好的出路;孩子们从入学开始,就要被训练成考试机器;至于人格的塑造、学习的乐趣和研究问题的习惯,则很难在教育中体现;即使所谓素质教育,也要为高考让路。”(《科举百年祭:不要为科举制度招魂》,《南方都市报》2005年9月12日)与此同时,片面理解教育产业化的办学思路,让一些学校成为谋利场所;不正常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官本位体制,又让学术腐败和行政腐败愈演愈烈。大学本来是崇尚进步、弘扬真理的文化圣地,是通过求知、问学来塑造灵魂的精神殿堂。但是这一切,却使我们的大学有变成等级森严的官场和追名逐利的市场的危险,从而削弱以至失去本来应该具有的功能。长此下去,我们的精神家园将不复存在,我们的现代化将会因为丧失精神支柱而患上软骨症……
这种“盛世危言”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有关。对国家来说,现代教育的宗旨究竟是为了选拔人才、培养精英,还是为了开启民智、培养公民?就个人而言,受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找份工作、混碗饭吃,还是为了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另外,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生的关系如何?这种关系应该怎样处理?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太大,一时难以澄清;但是看看当年老校长的教育理念、治校方针、行为方式和人格风范,相信会大有助于我们找到正确的答案。
更多: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78/archives/2006/6389.html